导语:立夏之后,最怕出现3种天气,希望一个也别来,指哪“3种”呢?
今天是公历5月6日,农历四月初九,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天上班。有些人可能感觉还玩够,不过,不用失落,再上19天班,又要放假了(端午节)!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九,我们翻开日历能够发现,今天的干支日期是乙巳年、辛巳月、乙亥日,对应“建除十二日”中的“破日”。
什么是“破日”呢?
简单来说,从干支关系看,日子的地支与年份或月份的地支形成相冲关系时,这一天就是“破日”!
就拿今天来说,今天的干支日期是乙巳年、辛巳月、乙亥日”,其中,年支“巳”与日支“亥”相冲,因为巳亥相冲,这是十二地支中六冲之一。并且,月支“巳”与日支“亥”同样是相冲关系。因此,从干支关系方面来说今天是“破日”。
总的来说,“破日”中“破”有破坏、伤害、矛盾的意思,是由月令与日支相较推算而来,是日月相冲之日,被民间百姓视其为大耗。
对于农人来说,以上这些民间习俗简单作为了解还可以,但对于农事活动来说,一点作用也起不到,通常不会在意这种说法。
今天是立夏交节日之后的第一天,听身边的老人们说,立夏之后,“最怕出现3种天气”,希望一个也别来,指哪“3种”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看看老辈人说的有没有道理?
第一种天气:怕刮风
老话说:“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这是一句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谚,意思是说,如果立夏时节多刮东南风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农历六月是大概率会出现高温大旱。
从地里位置上来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并且,我们的东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过了立夏之后,气温逐日升高,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而海洋的升温较陆地慢,气压也相对较高。这样一来,风从高压的海洋吹向低压的陆地,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东南风”。
我国西北地区,因地形原因受内陆山脉阻挡,影响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抵达,那么在农历的六月出现高温大旱的概率就比较高。因此,有了“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的讲法。
从这点来看,古人总结的经验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用一定的参考价值。
那么,这个时候为啥刮风呢?
上面已经说了,这时候如果刮东南风,则预示农历六月前后会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而此时正是小麦的孕穗期,出现高温干旱,古代时没有灌溉设施,雨水不足就会会影响小麦结穗,从而使产量下降。像农谚“不怕五月早,就怕六月干”,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立夏之后,小麦大部都已经进入灌浆期了,田间小麦生长茂盛,通风性比较差。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下大雨或者刮大风的天气,就容易使小麦发生倒伏。
小麦一旦出现了倒伏的情况,一方面会影响灌浆成熟,降低千粒重,使产量下降。一方面,倒伏后的小麦难以收割,给农人增加了新的成本,使最终收益下降。
总之,对于麦农来说,比较担心立夏之后出现刮风的天气,一方面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旱情,一方面也担心小麦出现倒伏,收成会受到影响。像农谚“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天气:怕不下雨
今年华北、西北等一些地区立夏之前就出现了旱情,当地农人比较担心,如果再没有有效降雨的话,就会影响今年作物收成了。
老话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意思是说,如果到了立夏时节下雨比较少或者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夏季里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影响一年的收成。因此,在古代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是比较担这种天气的,作物一旦出现减产的,就要为生计发愁了。
立夏之后,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气温回升较快,比较炎热。如果这个时候不下雨,又多风的话,就会使蒸发更加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小麦等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例如,小麦灌浆乳熟前后出现“干热风”,就会导致小麦出现减产。
从天气上来看,立夏之后,我国华北、黄淮、江淮等地降雨还是持续偏少的状态,没有有效的降雨这样一来,上述地区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将持续或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5月11-13日,我国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将出现干热风天气,可能会导致小麦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并易加剧蚜虫增殖和扩散,农人可提前防范一下,使危害降到最低。
第三种天气:怕下雪
这个说法是对东北地区来说,因为,五一之后,东北很多地方的玉米就要开始播种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低温或者降雪的天气,就会影响玉米等作物的播种和发芽出苗。一但出现极端天气,错过最佳播种期,必然会造成减产,甚至有些地方还要改种早熟品种(因积温不够)。
今年立夏这天就有些地方出现了下雪的天气,比如,5月5号立夏当天,我国东北地区第吉林市就下起了大雪,还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积雪,以及山西忻州市芦芽山景区也下起了大雪等。
总之,立夏之后,按老辈人总结的经验,最怕出现刮大风、不下雨和下大雪这三种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危害,希望一个也别出现!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老辈人说的在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