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3年,四川军阀混战中刘文辉大败,四川民间传说的“五龙闹川”也算划上了句号。
为什么作为同族叔侄关系的刘文辉和刘湘,最后会闹成这种局面呢?
势力膨胀的刘氏家族
似乎从三国时期开始,四川和刘氏政权就产生了无法摆脱的联系,这也得益于川蜀之地“天府之国”的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刘氏家族在清末至民国这段时间,也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四川一带有着“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足以见得刘家在军政上盘根错节的关系。
刘湘小时候学习成绩就很好,在四川军备学堂中开始崭露头角,后弃笔从戎,仅用了10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了旅长。而此时的刘文辉却刚从学堂毕业,特意来到成都拜见了比他大五岁的小侄子。
之所以出现这种戏剧性的一幕,依旧还是刘氏家族太过繁盛造成的。
按照当地的习俗,即便刘湘比刘文辉大5岁,也依然要喊刘文辉“幺爸”,意思是最小的叔叔。
为了避免尴尬,刘湘并没有让刘文辉留在自己部队里,而是托人介绍给了川军第八师师长陈洪范。
虽然没有挽留叔叔,但当时的刘湘还是很看重自己的这门嫡亲。
刘文辉刚入伍时,刘湘就多次托人带话让部队上多多照顾。后来刘文辉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才能和领军天赋,一步步从上尉参谋晋升为旅长,升迁速度和自己的侄子一样快。
刘文辉自己也没有仗着叔叔的身份对刘湘败家子,而是以下级军官的礼节和处世之道对待刘湘,这也增加了刘湘对“幺爸”的好感。
最终在刘湘的帮助下,刘文辉也顺利自领一军,在宜宾得以发展,军政大权总揽,为后面成为“西康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时间里,刘文辉和刘湘这对叔侄,关系还算比较亲密。虽然两人都各领一军,但刘湘在需要帮助时,刘文辉也不遗余力地举全军之力倾囊相助。
即便刘湘兵败,四川的刘氏家族也仗着底蕴雄厚纷纷协助。刘湘也由此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直系集团,培养骨干亲信。
1928年,“八部同盟”联合进攻刘湘。刘湘为了获得刘文辉的协助,把川东的几处重要防地让给刘文辉,自己则集中兵力对敌。
最终刘湘获胜,基本稳定了川东地区;而刘文辉也拥有了70多处防地,手里掌握了超过12万兵力,给后来的“二刘”争霸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刘大战”
这时候的刘氏家族已经统治着四川一半以上的人口,据说都已经把税收收到了2002年,就是为了整编扩军,谋图大业。
刘文辉不甘心只在四川发展,随即和刘湘商量,他们二人留一个继续留在四川坐镇,另外一人领军外出征战,扩充势力和地盘。
但刘湘却不愿意跟着刘文辉瞎折腾,提出“拥蒋统川”。刘文辉和刘湘的意见不合,长期以来又积攒了很多矛盾,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只能动用物理手段才能解决。
一开始双方只是对峙,在成都城内爆发了小规模的巷战,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后来刘文辉属下叛变,带走了两个营,双方兵力差距立马产生了连锁效应,刘文辉被迫和刘湘停战。
等休整过后二人决战时,刘湘发现了刘文辉军中缺粮少饷,将士军心不齐,便用计离间了刘文辉军主力将领。
据说后来刘文辉兵败退到雅安时,刘湘部下都建议一鼓作气将对方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以防后来再起干戈。
结果刘湘却说:“让幺爸在雅安待着吧”。随即下令前线停止追击,让刘文辉继续负责雅安和西康的防务。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刘文辉虽然没办法出兵援助,不过还是为刘湘的川军筹了50万元,也算是他们叔侄二人这辈子最后一次合作。
现在的互联网上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无论一个人生前做过什么事,只要在抵御外敌时战死沙场,后世评价就会自动“罪减一等”。
刘湘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当初他主政四川时,给川渝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说一句“怨声载道”的确不过分。
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刘湘不顾自己病重,执意向蒋介石发电报要求出川抗日。随即调集了两个集团军,自己亲自担任总指挥,奔赴南京抵抗日本侵略者。
只可惜这时的刘湘胃病已经很严重,在芜湖附近时旧病复发,据说输血的速度都赶不上他往外吐血的速度,最终不治离世。
刘湘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求川军死战不退:“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不还乡。”
刘湘的灵柩回乡时,据说沿路百姓都把自家的白色布料扯成布条挂在家门口,高呼“将军千古”。
直到今天,成都香火最兴盛的地方除了武侯祠,就是武侯祠对面的刘湘墓,足以见得刘湘在川渝人心目中的影响力。
而留在四川的刘文辉,虽然在“二刘大战”中兵败,却也尽职尽责地帮助刘湘镇守门户,即便蒋介石后来完全控制了四川,却也难以查手刘文辉镇守的西康。
历史和历史人物某种程度上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看待他们时不能太过片面。
刘文辉和刘湘这对叔侄纵使为了争夺权利大打出手,却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保守他们身为军人的底线,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