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东汉末年,九州沸腾,袁绍起于河北,公孙瓒兴于幽燕,孙策虎踞江东,袁术称帝于淮南,刘表刘璋分据荆益,群雄并起,东汉朝廷摇摇欲坠。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在乱世中站了出来,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处处借用汉室宗亲这一标签。那么,东汉末年的群雄中,还有哪些是汉室宗亲呢?


一、荆州牧刘表

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同时具有“八俊”、“八顾”等名士头衔。公元190年,刘表临危受命,前往荆州担任荆州刺史。刘表以雷霆般的霹雳手段,联合荆州世族蔡瑁、蒯(笔者按:读音通“kuai”三声)越等人,诱杀荆州之地的宗贼首领,快速平定荆州九郡。

刘表占领荆州之后,依托北部宛城的张绣和江夏的黄祖,多次击败袁术和孙坚,并在襄阳之战中击杀孙坚。但是刘表执政后期极为保守,仅固守荆州这一亩三分地,再也没有了进取之心,成为颇具争议的保守型领袖。


二、益州牧刘焉、刘璋

刘焉和刘表一样,也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公元188年,刘焉见朝政废弛,地方州郡尾大不掉,于是上书朝廷建议“废史立牧”,提出以宗室成员担任州牧来安定地方的对策,随后被朝廷采纳。尽管刘焉此举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是此举从侧面更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割据,成为后期三足鼎立局面的伏笔。

刘焉原先想去远离中原的交州避祸,但听说益州有天子气息,于是便来到了益州。主政益州之后,刘焉派张鲁占据汉中,切断交通要道,使益州与中央政府隔绝,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小朝廷”。

刘焉去世后,其幼子刘璋继位。但刘璋为人懦弱不堪,在受到汉中张鲁的威胁后,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作战,最终被刘备集团“鸠占鹊巢”,丧失了对益州的控制权,最终被迁徙到荆州公安。

三、幽州牧刘虞

刘虞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在担任幽州牧期间,他推行仁政政策,减轻民众赋税,缓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让幽州实现和平稳定的发展。

董卓进京以后,袁绍被迫出走。公元191年,身为北海太守的袁绍和时任冀州牧韩馥一起拥立刘虞继位为帝,打算与远在洛阳的董卓分庭抗礼。但刘虞以自己深受朝廷恩德为由,严词拒绝了袁绍等人的拥护。

公元193年,因为与公孙瓒的执政理念不同,刘虞与公孙瓒爆发了战争,最后被击溃身亡。


四、扬州刺史刘繇

刘繇(笔者按:读音通“姚”)是汉太祖刘邦庶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东汉末年,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因为淮南地区被袁术所占领,于是刘繇等人在曲阿立足。

随后刘繇开启了对抗袁术和孙策的战争,公元196年孙策击败刘繇,刘繇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次年,刘繇病逝于豫章。

五、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是汉太祖刘邦庶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同时也是扬州刺史刘繇的哥哥,也是反抗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刘岱在袁绍和公孙瓒的争斗中处于摇摆不定的位置,艰难地在夹缝中站队。后青州被黄巾军入侵,刘岱没有听取济北相鲍信的建议,依然选择从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六、曹魏谋臣刘晔

刘晔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子阜(笔者按:读音通“父”)陵王刘延的后代。他是曹魏政权的重要谋臣,历仕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君主。《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晔说道:“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因为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他并没有得到曹魏集团统治者的核心信任。

在曹叡时期,因为揣摩曹叡心意而被戳穿,进而被其疏远,最后因政治舞台上的失意郁郁而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