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些刻板印象其实并不准确,大家忽略的是,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1年),而“乐不思蜀”更可能是一种生存智慧,还有人认为刘禅就是个傀儡皇帝,这一点也完全不是事实,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刘禅不是傀儡皇帝。
1、分工不同不代表放弃权利
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董事会与CEO的关系,刘禅是董事长,而诸葛亮是CEO,刘禅作为董事长完全放权给CEO诸葛亮,并且说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以是刘禅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
其中的原因首先从感情上来说,在刘备托孤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让刘禅对待诸葛亮就像对待父亲一样。
其次,从做事上来说,诸葛亮的才能有目共睹,将蜀国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试想一个CEO死心塌地的年年给公司赚很多钱,而他又没有要一丁点股份,你作为董事长有必要瞎掺和CEO的决策吗?答案显而易见。
最后,虽然诸葛亮名义上统领军政大权,但是成都的禁军还是在赵云、吴懿等刘备旧部手中掌管,赵云是刘备的铁杆保镖,而吴懿是刘禅的舅舅,这些关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刘禅和诸葛亮只是分工不同,最终的决定权本质上还是在刘禅手中。
2、诸葛亮没有篡位之心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加上刘备说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不考虑刘备说这话是不是客套,就凭借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取代刘禅绝对不是难事,但是诸葛亮确实没有篡位之心。
首先,虽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但诸葛亮从始至终都以人臣之礼对待刘禅,比如北伐这种大事,每次都要"辄表后主",《出师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随着这种流程性审批多流于形式,但是在法理上却体现出了对皇权的认可。
其次,诸葛亮在罢免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这件事上,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并非某些人臆测的权力斗争,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奏章上写得很清楚,李严只想着小家富足却不顾国家安危,贪慕权力,颠倒是非,李严最后也认罪认罚,并且当李严听闻诸葛亮病逝之后,觉得再也复出无望,激愤发病而死,他对诸葛亮并无恨意,反倒是还有些期待,可见李严还是很认可诸葛亮的人品的。
但即便是李严严重拖了诸葛亮后腿,让诸葛亮怒不可遏,诸葛亮也是提的建议罢免,最后还是刘禅颁布的诏书,符合CEO提议,让董事会批准的流程。
最后,诸葛亮死后没有让自己儿子继位,反而推荐了蒋琬、费祎,这和魏国司马懿一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追谥其为“忠武侯”,并诛杀了诽谤其专权的李邈,也证明君主体系对其忠诚的认可。
3.刘禅并非昏庸无能
说刘禅昏庸无能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诸葛亮逝世之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并将权力拆分为三份,大将军蒋琬、尚书令费祎、侍中董允,形成了“军事-行政-监察”的制衡体系,相比于曹魏的司马氏专权,政治智慧要高了好几个等级。
不过刘禅确实也没什么“野心”,完全没有了诸葛亮在世时“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展望,反倒默许了谯周《仇国论》中“养民恤众,治兵积谷”的主张,最终他也是采用了谯周的投降建议,虽然国灭了,但是也让百姓避免了生灵涂炭,还以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保全了性命,这也不能说是他无能的表现,反倒体现了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一直以来,刘禅背负着亡国骂名,被多少人当作反面教材,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后,会发现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上帝视角,会想用最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拍着大腿,回想曾经做过的某件事要是那样做就好了的情况,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要说刘禅有没有判断失误的时候,那确实是有,毕竟人无完人,但是作为一个能在位41年,亡国后仍能善终的“皇帝”,他绝不是个傀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