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康乾盛世”。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盛世是否名副其实?
首先,我们来说支持者的观点。
支持者大致有这样几条理由。
清朝前期,疆域持续扩张,对地方的管控增强。康熙平定三藩,设立驻藏大臣,收复台湾;雍正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的控制;乾隆彻底解决了准噶尔问题,掌控住了新疆。清前期的疆域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
康雍乾三朝,人口持续增长,从康熙初年的1.8亿人,增长到乾隆晚期的3亿人。
文化上,康熙熙组织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等文化巨著。
反对“康乾盛世”说法的人,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 “康乾盛世”基础的否定。比如,清朝疆域虽然扩张得比较大,但管理方式落后,没有移民实边,导致后来大片土地被沙俄占据。清初人口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清朝农业生产并没有实质性进步。
其次,反对康雍乾三朝为盛世的观点中,最有力的依据就是正是这一时期,清朝和世界拉开了差距。
18世纪早期,牛顿力学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的基础。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发明,生产方式出现了颠覆性的革命。1751年,英国的 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7%,1851年达到了70%以上。
在康雍乾三朝的同期,欧洲的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在海外攫取了大量殖民地,印度,菲律宾等地都被欧洲殖民者所占。相比之下,康乾盛世所获得的领土也不算多。
在欧洲各国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清王朝还在固步自封,错过了大变革,这绝对称不上盛世。
在政治上,满清贵族牢牢把握政权,强化专制统治。康熙等人有汤若望等外国顾问,不是不知道外面世界怎么样了,而是知道变革的后果,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坚持闭关自守,完全没有自我变革的胆识和勇气。
在人们生活水平上,差距也日益拉开。工业革命前,欧洲的老百姓生活还不如中国,城市破烂,食物也很简单。
到了1800年左右,清朝百姓的生活比欧洲就差很远了。英国普通劳工的日薪可购买约5公斤小麦,而同期中国农民日薪仅能购买1-2公斤。西欧城市居民开始普及棉纺织品、玻璃制品等工业消费品,中国农村家庭仍以自给自足的粗布、陶器为主。英国工人日常可以吃上面包,牛奶,腌肉等,中国农民还只能偶尔吃上肉食。
在其文化上,欧洲已经出现了很多大学,普通百姓也阅读报纸,而清朝在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文化上万马齐喑的局面。
在军事上,欧洲开始逐步用火器代替冷兵器,而清朝的军事装备比起明朝来还出现了倒退。
说到“康乾盛世”,我想起了一个比喻。封闭的大山里的一个村子,已经把传统的农耕技术运用到了极致,把能开垦的荒山都开垦完了,人们勉强能吃上饭了,他们认为已经达到了高峰。殊不知,外面世界已经工业化了,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且就要打到他们家门口了。
所以,康雍乾三朝,绝对算不上是盛世,而是在最该变革的时候关起门来自欺欺人。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