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644年,乃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亦即夏历崇祯十七年。这年的春天,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事变,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为李自成农民军(即大顺政权)一举推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南方的明朝军政官员以及勋贵兴灭继绝,先后拥立明藩王为帝,打出明朝的旗号,接续明朝的正统,史称南明。由于时移势迁,波澜迭起,失败接踵,存亡相继,陆续出现了五位南明皇帝。本书便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五位特殊人物——南明皇帝的传略。
南明政权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极为错综复杂的产物。其出现的最初阶段,朝野士庶的阶级复仇之心特别强烈,讨“贼”成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十分明确的目标竟模糊起来:居然出现无“贼”可讨的局面。而无情的事实又摆在南明君臣面前:他们曾视为讨“贼”盟友,对其满怀希望的清朝,竟是必欲消灭自己的凶恶敌人。于是反清斗争便成为南明政权的主要任务。这样,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各阶层抗清斗争的领导者,成为全国所瞩望的抗清中心。当时许许多多不屈服于民族压迫的人士,不约而同地集聚在南明这面旗帜之下。他们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清斗争,其间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涌现了一大批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坚贞不屈的英烈人物,其事迹感人肺腑。
但历史的进程难遂人愿,人们曾寄予厚望的南明政权并未负起应负的责任。它继承了明朝的正统,但也延续了明朝的弊政。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内部的倾轧与腐败便与之俱来,并愈演愈烈,竟置他们口口声声所宣称的收复失地、中兴明朝的大业于不顾。
南明政权在吸引、集合许多尽忠报国的忠义之士的同时,一群卑鄙龌龊、阴险邪佞之徒也招摇其间。他们结党营私,要君弄权,贪赃枉法,行凶肆虐,排斥忠良,诛除异己,致使朝政浊乱,一片乌烟瘴气,真是忠奸并现,鱼龙混杂。这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乱世景象。
当此之时,被拥戴登上皇帝宝座却非拨乱之才的几位南明皇帝,治国无方,驭下乏力,面对艰难时局竟苦于应付,其成为抗清斗争的失败者和内部倾轧的牺牲品的命运已必不可免。国家的损失与灾难,他们当然难辞其咎,自然会遭到世人的诟病。这几位皇帝尽管出身经历、素质教养、性格品行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他们始终未放弃中兴明朝的希望,历尽艰辛,竟以身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印下了十分奇特的历史痕迹,所以他们又留给后世不尽的思索。如果将他们如何进入历史的角色,以及历史如何难为他们的历程昭示出来,对人们认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将不无意义。
自清末以来的百余年间,南明史研究一直是热门,且历久不衰,但有关南明诸帝传记却尚付阙如。这大概与南明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有关。按朝代的断限,南明时期显然属于清史的范围,但它对于入主中国的新兴政权清朝来说,只不过是负隅顽抗最终被铲除的捣乱势力而已,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暂时出现的一小股逆流或稍纵即逝的一个旋涡罢了,无足轻重。阐述这段历史,却对南明诸帝不予过多的笔墨,也就理所当然。而对明史来说,一般的看法是它已结束于北京陷落,即崇祯帝殉国之时,南明只不过是其余波。尽管它支撑了十八年,但大明王朝的辉煌已逝,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小股微光爝火,几个帝王当然也难与大明历朝诸帝相提并论,于是其理所当然地被摒弃于明朝诸帝之外。但揆诸情理,如此处置实非所宜。
从传承关系和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南明与明朝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在讲述明史之时总不会缺少南明的内容,总会给南明留下位置和篇章,这是剪不掉的内容。讲清史不可不讲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而按朝代的断限,此时正属明朝)。为清朝帝王立传,没人遗漏太祖、太宗,会当然地将他们入传,这似乎早已不成问题,也无人提出疑问,而明史何不然耶?处理相同问题,标准只应有一个。南明诸帝理应列入明帝之中,而不应被摒除在外,如此而已。
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策划“明帝列传”之系列丛书,突破成见,特取南明诸帝殿其后,以成明朝帝王列传之完璧,识见卓然,令人钦佩!本人谬蒙厚意,受约写《南明诸帝》,乃不揣谫陋,欣然承命。在诸多师友的帮助下,特别是在孙文良、何龄修老师及李治亭、李尚英、李世愉、商传、王政尧、谢宝成、徐凯诸学兄,以及责任编辑王桂兰女士的热情支持与鼓励下,书稿于次年年中写成,1996年1月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颇受关注,不久责任编辑打电话告诉我说,拟再版,可做适当修订。此甚合吾意,因为当年写作时比较仓促,不遑修润,存在不少问题,愿借此机会加以订正,以给社会、给读者一个更好的交代。于是,我便欣然赞同,并说如确定再版时间,请赐告,我即动手修订,及时交稿,然而一直了无下文。我因忙于其他工作,修订之事便放了下来。
2011年9月,岳麓书社胡宝亮先生来函称对拙作有兴趣,并说:“此书版权已到期,愿先生将其修订再版,我愿意将其出版。如先生愿意,我会将此书列入年度选题计划,通过后就可以具体操作了。”我很感谢他的厚意,欣然接受并表谢忱,但因此作系十多年前仓促而成,多有不当之处,需加修改。而现在有些项目尚未完成,难以集中思考此问题,故修订此书只能推后一些时日进行,不知可否。宝亮同意了我的日程安排,并建议充实内容,以《南明五帝:抗争、困局与幻灭》为书名面世。这里要说明的是,鲁监国朱以海虽然没有皇帝名义,却行使了皇帝职权,实际上等同于皇帝,因此本书也将其算作皇帝,故有“南明五帝”之名。
现在,修订稿终于完成。于此需要明确交代的是,这是在原作基础上深入考究、挖掘之作,是一部还原历史的人物传记,写的是真实的历史。回顾二十多年前所写的旧作,笔者深感问题颇多,但最大的问题则在历史真实方面。这是必须严肃认真面对的问题。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历史著作的生命。表述历史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做到准确无误,真实可靠,颇有难度。除将纷纭复杂的既有历史记录加以梳理、剥离、比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要对已有历史陈案、定案、惯说,加以审视、厘正。为澄清史实、推翻冤案,便不能因袭成说,而被历史谬论所左右,必须对大量史料重新翻检,仔细审视,以还原历史真相。这是一件极为繁杂、极难处理之事,但必须做好,下苦功夫、硬功夫、细功夫,认真完成。笔者持此信念,仔细认真做了一番历史探索,使不少疑惑得以消释,问题得以澄清,而史实更加明晰。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久负恶名的弘光帝朱由崧予以正名,恢复其本来面貌。
历来所谓弘光帝素多失德,如荒淫无耻、酗酒纵欲,乃至厌弃朝政等,几成通识。然而这些说法多系捕风捉影,恶意编造,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此修订本对此悉加厘正,恢复其作为一位胸襟宽广、勤于政事、欲有所作为的君主的本来面貌。他一朝被拥立为皇帝,便能积极履行帝王的职责,且有意为明主,曾采取诸多争取人心的措施,以冀开拓新的局面。同时,他也有欠缺与巨大困惑,即不能认识和懂得怎样去改变紧紧制约他的客观条件。他的动机虽好,但所采取的措施多不切实际,甚至荒谬,故适得其反。他的致命欠缺是性情懦弱、没有远见、优柔寡断、宽大过度,以致纲纪废弛,不法廷臣及中官肆无忌惮,自己也被权臣所左右,难以自拔,终于造成个人乃至国家的悲剧。这些,书中皆一一道及。
此外,笔者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对隆武帝、鲁监国、绍武帝、永历帝及其朝中诸多相关的人物与史事,加以充实及厘正,使之再现清晰完整的实况,促成了一部真真切切的南明皇帝全传的问世。凡有征引皆加注明,以示学问之有自。如此处置当否,敬祈读者审正。
此次修订,得好友李尚英先生、潘振平先生鼎力相助,解决了诸多史料难寻的问题。而责任编辑胡宝亮先生为我的深入研究,提供大量信息及颇富启发的建议,本书能写成问世是宝亮的热心推动促成的,殷殷厚意,令人感佩。王广勇先生、彭勇先生、魏子健先生为插图提供了部分照片。谨于此对诸位深表谢忱!
张玉兴
2016年9月9日修订
2023年9月9日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