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叫于成龙的,他们都是朝廷大员,也是有名的清官。更巧的是他们都做过直隶巡抚。
第一位于成龙是山西人,字北溟,曾经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另一位是河北人,字振甲,号如山。河北这个于成龙,比山西的于成龙小21岁,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他叫小于成龙。我今天重点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小于成龙的故事。
清朝的这两位于成龙不光是同名,而且还是同事,这老于恰巧还是小于的顶头上司。当了几十年的官儿,老于没有攒下什么家财,就只得到一个大清第一廉吏的好名声。有了这么一个领导做榜样。 这小于又将如何做工作呢? 康熙21年3月的一个早晨。 北京通州的南关外,大清朝接送官员的车辆刚刚走出城门,就看见城外黑压压的围着很多人。
沿着官道两边长长的队伍抬到了长亭外。这些人是干什么来了呢?原来这是通州的老百姓为他们爱戴的知州大人送行的,一看见车马出城了,乡亲们都纷纷的挤上来,有的一把就拽住了车轮,大声喊,大人哪留下吧?
一时间,挽留的声音此起彼伏场面是非常的感人。小于成龙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就跟一个姓韩的旗人去做牧童,他生在穷人家,深深的明白老百姓的疾苦。
后来,于成龙的养父于德水在汉军镶黄旗当中立了功,受封为“三等爵”。于成龙因此就获得了监生的资格,步入了仕途。 康熙七年,于成龙出任直隶乐亭知县,第二年升官为滦州知州,后来就来到了通州做知州。于成龙在通州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他获得过很多次“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成了官场上的模范人物。
没多久,康熙皇帝也知道于成龙是个人才。那么在通州的这些年里于成龙干出了怎样的业绩呢? 天灾无情人有情通洲,解救一方百姓南下江宁。清官于成龙如何开创一派繁荣? 于成龙获得的这些荣誉那可是没掺半点水分,靠的是十几年如一日实打实的干工出来的。
当年于成龙到了通州的任城,不巧当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后不少老百姓的房子都倒了,知州衙门也塌了。新官于成龙没有整修衙门,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白天组织抗震救灾,夜里点了蜡烛处理公文。
一场地震之后,老百姓最缺的就是吃穿。于成龙把自己的工资全都拿出来,然后,还派人到以前任职的河北乐亭去募捐,在乐亭县于成龙早就积攒了很高的人气,老百姓一听说是原来的于知县发起救灾,二话不说都纷纷掏腰包支持他的善举。
同时,他还上奏直隶巡抚就是那老于成龙申请货款。老于成龙是个深明大义的清官,了解情况就马上批准了小于的申请,老百姓的命保住了。于成龙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等通州的经济稍稍的恢复之后,于成龙又重修了周学文庙,还创办了免费学堂,让孩子们能受教育。
他的忠心大义感动了通州各界人士受到普遍的赞誉。尤其是他的顶头上司,这位老于对他非常的赏识,因为老于本身就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所以当地就传送了这样的歌谣说:“前于后于百姓安居”。就是说这两个于成龙都是老百姓的救星。
康熙21年,老于成龙升官当上了两江总督。离任时老于特意给康熙皇帝上了一份折子,汇报了小于成龙的业绩,举荐皇帝把这小于成龙调去做江宁知府,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长。小于成龙的名声康熙早就听说过,于是就下旨让他到江宁府去赴任。
于成龙走的时候,他不想惊动通州城里的百姓,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就出发了。但是他没想到通州的百姓早就在城门口等着他了,通州百姓还筹款在城里为他创建了一座祠堂,天天是为他祈福。
于成龙病逝以后,通州人民把他的牌位请进了祠堂,到雍正年间又进了《贤良祠》供老百姓世代纪念。
康熙23年被康熙皇帝称为“大清第一廉吏”的山西于成龙,病逝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皇帝是很悲痛,当年10月亲自下江南去巡视江宁府检阅军队。康熙皇帝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又去军营里看了看将士们是生龙活虎,练兵勤奋。
他听到当地人夸赞小于成龙非常感动。于是,就让随行的大学士明珠给于成龙写了封表扬信。末了,皇帝嘱咐小于一定要传承前辈老于的政治廉洁之风,继续为国为民服务。
康熙皇帝回到京师以后还惦记着于成龙,封他为安徽按察使,还亲自接见了于成龙的父亲,刺给他父亲一条水貂皮袍子裘皮领子并嘉奖他教子有方。 接着康熙皇帝招来了八旗统率和文武官员,召开了一次学习动员大会,让他们学习于德水教子有方和于成龙廉洁爱民的品德。
虽然受到了皇帝的赞赏,小于成龙并没有骄傲。接下来,他又做了很多深得人心的好事。
康熙25年,皇帝提拔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康熙皇帝还特意召见了这位新任的小于巡抚。他们谈了一下午,从为官至到满汉关系,从老百姓的疾苦到惩治贪官,越谈越投机。晚上吃饭时康熙还不放,还让他在太和殿一起用膳。然后,又赐给他银两绸缎以示鼓励。
得到皇帝的肯定于成龙的工作就更加大胆投入了。上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清朝的于成龙在多个地方任职期间,明确保甲制度。他在担任罗城知县时,到任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也就是不论满族还是汉族,都要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于成龙主张把燕山六卫所管辖的土地归属到所靠近的州县统一管理,并将其与民户一同编为保甲,同时在通州、卢沟桥、黄村、沙河各设捕盗同知,守备以下分汛、墩、台及旗下庄屯,都归其稽察。这一主张得到了实施。并且,在通州卢沟桥黄村沙河设置了围剿盗匪的机构,统一围剿盗匪。其实,这就是中国现在街道派出所的雏形。于成龙的这些举措,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改革,更是对腐败体系的一种触碰。
太监张晋和盗匪勾结,长期危害老百姓。这事儿被于成龙揭露出来以后朝野震惊,康熙皇帝下诏对这些十恶不赦的恶徒处斩抄家以平民愤。所以,直隶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旗人和汉民也能够和睦相处了。
这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让康熙对于成龙更加赞不绝口。他说,很多官员不犯错是因为他们畏惧国法,看重官位,而于成龙是发自内心的效忠朝廷,爱护百姓大家你们应该好好的向他学习。 于成龙得到皇帝的赏识,三天两头受表扬。在朝廷之上如日中天,这样难得的机会摆在面前,是趁机给自己铺路,还是继续为百姓谋利呢?于成龙会怎么选择呢?
于成龙没有因为受到皇帝的褒奖而自大自满,还是一如既往,眼睛朝下为老百姓谋福利。比如:他提出应该削减州府县的开支,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取消各地进献土特产。再征派劳役,坚持每年修建河道工程都要增派民夫,要求旗人和汉民都一样,都要按照蒂姆平均数来复议。
对于他的这些请求,康熙皇帝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这于成龙身上得到了应验。
当年,刚去通州上班,他就赶上一场大地震,如今刚刚到直隶,他就又赶上了大旱,闹起了饥荒。这对于成龙来说,那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上奏请求免征钱粮,赈济饥民,康熙皇帝很快就下诏免除24州县的税粮。
正定、保定、舜德、大明、舜天、河间等56个县按照受灾的程度免征部分税负。这些举措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使百姓最终熬过了饥荒。当时有一些汉军旗人世代为军,承担着劳役。汉军旗人的组成较为复杂,其中八旗汉军的创建对清朝具有重要意义。于成龙同情一些汉军旗人的遭遇,这些汉军旗人世代为军且全家承担劳役和徭役,他们请求解除军籍加入当地民警于成龙就上奏朝廷。
很快,姓张的,姓黄的,姓于的、姓周的这些汉军的旗人就都改成了汉人,加入了当地的民籍。
丰宁县土城子有一个猥琐的军官,私自用大口子斗来收粮,群众是敢怒不敢言。于成龙弄清了以后责令军官必须改成小口的斗,要公平收粮。
在镶黄旗的王庄,庄户们每年都要向朝廷进献狐狸皮, 还有野味儿,庄户人家冒着严寒要进山采集,负担很重,甚至经常有人伤亡。于成龙听了庄户们的哭诉,心疼的也掉了泪,马上就拍板,按照当地所产的市价来缴纳银两。旗民们念念不忘于成龙的恩德,所以在丰宁这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于成龙查案审案公平。
为了破案,他能够亲自微服私访,多次假扮算命道士或商人,不惧艰难险阻,深入虎穴。 于成龙在治水方面也有显著功绩。康熙三十七年,浑河泛涨,康熙帝命于成龙等进行治理。于成龙查勘浑河河道,下令加固旧堤,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整治。
战事紧迫,救命粮草如何能按时送达? 于成龙在担任直隶巡抚和河道总督期间,还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就是治理了永定河。
永定河原名叫无定河。,因为经常发生水患危害民生,于成龙查勘河道后,摒弃单一筑堤束水的方法,尊重自然,勘测故道,疏筑兼施,采用分段修筑管理、同时开工并进的方法进行治理。他自良乡张各庄、涿州老君堂,至东安狼城河,再东经由固安北十里铺至永清北,直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同时,自卢沟石堤以下至狼城河口筑南北两岸土堤。七月,工程竣工后,康熙帝将浑河赐名为“永定河”。于成龙的治水工程不仅有效治理了水患,还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 这个宏大工程,竟然只用了短短3个月就竣工了,于成龙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直到今天,京津冀一带老百姓还在享受着永定河的恩泽。
康熙35年,康熙皇帝决定亲征噶尔丹,平定新疆的叛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上前线,必须得保证足够的粮草。这是打赢战争的关键,及时把粮草运到前线,是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考虑运粮人选的时,康熙皇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于成龙。他命令于成龙和侍郎李炳等负责督运军粮,于成龙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亲自赶着马车。
一路上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把军粮按时运到了前线。他的干练和敬业精神让康熙皇帝记忆深刻,一直到了晚年,康熙皇帝仍然夸奖说当年北征的时候,于成龙统一押运粮饷,不辞劳苦。如今,汉军的旗人当中再也没有这么忠诚贤良的人了。
康熙39年的3月。于成龙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了。康熙赐他的谥号叫“湘琴”,总结了于成龙屡次出征勤勤恳恳的一生,可见在康熙皇帝的眼里,这小于成龙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于成龙的人品和官品对于后世官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后任者都以于成龙为榜样,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清官廉吏。《通州志》有这样的记载,说乾隆32年的通州知州曹元瑞,处处以于成龙为榜样,锄奸扬善,一生清廉。到了乾隆43年,通州知州高天凤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 于成龙祠堂还亲自撰写碑文,带领全体官吏敬拜于成龙祠。
他还走基层收集于成龙的笔记、奏章做成了一个小册子。 这么做,一是要让通州的官吏百姓世世代代知道“虞城”。 二是让日后所有继任的知州要效仿于成龙,懂得如何守土安民。
于成龙失去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在通州在河北世代传承开花结果。 这正是:“爱民清官于成龙,高风亮节豪气送。 康熙大帝多褒奖,清廉官德永传承”。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