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人陷入
累却查不出病的怪圈,
长期白天精神不振,晚上难以入睡,
每天浑浑噩噩,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明明休息了,仍觉得非常累,
你可能养成了“易疲劳”体质。
这些习惯会养成易疲劳体质
一般来说,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会有所缓解,如果在长久休息后仍然感到疲累,可能是一些生活习惯让你易疲劳。
饮食不当,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有些朋友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大脑、神经缺少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就会让人容易疲劳、乏力;不吃红肉,猪牛羊等红肉含铁量丰富,长期不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典型表现就是疲劳、无精打采;吃得太精致,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血糖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加剧疲倦感。
久坐不动是许多人的通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琰表示,每天连续坐6小时,两周后肌肉就会开始萎缩,对运动状态适应能力减弱,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血氧含量下降,加速疲劳。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休息,使大脑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熬夜、睡前刷手机、睡眠环境不佳(如光线过强、室温过高),都会影响睡眠恢复效果。
过度刷短视频,在短暂的愉悦后,空虚感反而会加剧心理疲劳,另外,长期用眼也会导致视觉和身体疲劳。
情绪内耗也会带来疲惫感。比如过度抱怨,长期聚焦负面事件会刺激压力激素分泌,过度的思考会让大脑过度消耗葡萄糖,导致大脑中能量减少,出现疲劳。
疲劳特征你中了几条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易疲劳体质呢?看看下面这些疲劳特征你有几条符合: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
2.工作或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3.说话有气无力;
4.不愿与同事交流,回到家后也常常默不作声;
5.总是伸懒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
7.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
8.喜欢躺在沙发里,把腿抬高才舒服;
9.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发抖;
10.食欲差,无饥饿感,厌油,恶心;
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地做梦。
若有3—4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轻度疲劳;若有5—7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中度疲劳;若有8项以上符合,表示身体可能处于重度疲劳,这时可以考虑就医,可能已经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改善易疲劳体质的方法
人体能量水平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当你经常感到疲乏而又找不到原因时,可试试以下几个改善方法。
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重要方法。睡觉前尽量不看手机,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9小时睡眠,中午不是很累也可以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
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铁(红肉、深绿色蔬菜)、维生素B族(全谷物、坚果)和优质蛋白(鱼、豆类)的食物。
增加力量训练,肌肉量减少是人感到疲乏的重要原因。平时可以进行力量训练,帮助增强精力,如深蹲、俯卧撑,也可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给动作增加一些阻力,记得戴好护膝、护踝等护具,以免受伤。
适当放松,降低“耗能”。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劳逸结合,去做一些低信息输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比如去晒晒太阳、在草坪上呆坐等,或是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过度消耗能量。
如果疲劳持续超过3个月,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排除疾病因素。
改变会养成易疲劳体质的习惯,
从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
多吃一口蔬菜、起身活动30秒开始,
这些微小的改变会像滚雪球一样,
逐渐积累成精力充沛的生活状态。
让每一天都充满可持续的生命力。
来源:生命时报、科普中国、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