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643年,大唐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意欲谋反。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流放,其余同党坐罪被处死,这一连串事件史称李承乾谋反。
李承乾谋反的这一年恰是贞观十七年,十七年前,他的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渊吉。
历史在冥冥之中仿佛是一个轮回,李承乾面对同胞弟魏王李泰的竞争,不愿重蹈其伯父的覆辙,遂发动武装反抗,这次政变亦被后世比作“玄武门之变2.0版”。
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一样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争夺皇位骨肉相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太宗父子差点兵戎相见?李承乾作为大唐太子为什么会落得这般田地?下面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揭开这一神秘面纱。
少年李承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选太子
619年,长安,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嫡长子。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宗法制,嫡长子的地位最为尊贵。
唐高祖李渊、秦王李世民对此十分看重,李渊特意为这个爱孙赐名承乾。
史书记载,因承乾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深意:承乾,即“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或许是李渊出于抬举李世民,制衡太子李建成的目的,于620年将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封为恒山王,四年后徙中山王。
而李世民有了老爹的撑腰,毫无忌惮的扩张势力,抢夺人才,对李承乾更是倾注大量心血苦心栽培。
624年李世民平定中原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等两位当世儒学大师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
小小的李承乾也很争气,读书勤奋刻苦,熟读诗书,史载:
“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同胞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不久逼迫李渊禅位于他,年号改元贞观。
年仅七岁的李承乾成为大唐帝国的太子,在懵懵懂懂中接受群臣朝拜,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接班人。
虽然从年龄和生理上来讲,李承乾不过是孩童,但尊重的身份赋予他特殊的生命意义。
630年,李承乾便被父亲要求“宜令听讼,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尽管李承乾年仅十一岁,但李世民已经把他当做储君看待,有意识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
当然,李世民作为铁腕帝王,也展现出一位父亲的温情一面,对儿子极尽呵护关爱。
比如有一次李承乾生病,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来道士为儿子祈福,还召度三千人出家,修建西华观和普光寺。
甚至为了不让他太辛苦,还破天荒的准许他不用多读书来休养身体。
等到李承乾稍稍长大,李世民唯恐其“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特意嘱咐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多讲述百姓经历的种种艰苦,还要勇敢直谏太子存在的过失。
李承乾着实不负所望,十多岁便在父亲外出巡行时承担监国重任,展示出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史载:
“颇识大体,颇能听断。”政务干得也是相当出色。
如果按照既定轨道发展下去,大唐必将为后世流传出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佳话。
可偏偏事情发展着就走了样,而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李世民身上,在对待最高权力的过渡交接上,他犯了和父亲一样的错误。
李世民的驭衡之道毁了自己的儿子
也许在李承乾的眼里,李世民是一个既仁慈又威严的父亲,从小给予他锦衣玉食,恨不得把所有好的资源都给他,可他觉得也只是他的感觉。
李承乾错就错在仅仅把李世民当作父亲,而忽略了更是一位君王。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父君父,君在父前,李世民首先是皇帝,不光把江山社稷挺在儿女情长之前,还要懂得权术制衡之道。
更何况李世民在道德品质上并不光明磊落,他在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后,还杀光了自己的侄子,霸占兄弟的后宫。
在李世民心中,维护皇权才是根本,对待兄弟如此,对待儿子也是如此。
父爱需要雨露均沾,更需要制衡之术,因此李世民不仅重视李承乾,也很喜欢魏王李泰。
与他和李建成的关系类似,李承乾和李泰均是皇后长孙氏所生,李泰是次子,仅小李承乾一岁,一出生就被祖父李渊册封为宜都王。
李泰自幼才华横溢,聪明绝伦,史载:“太宗特所宠异。”
如果说李世民对李承乾尚有一丝威仪和严肃,对李泰则是毫不保留的溺爱。溺爱的直接体现就是给予一种近乎无穷无尽的封赏和加官进爵。
628年,年仅八岁的李泰被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二十二个州的军事刺史。
632年加封五个州的都督,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之职。据唐书记载,雍州即京兆府,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其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李世民在潜邸时就曾任雍州牧一职,再加上其以嫡次子身份夺取政变,如今又授予李泰雍州牧,这就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636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微妙的父子三人关系变得失控,这一年皇后长孙氏病逝。
长孙氏十三岁嫁李世民,夫妻相濡以沫二十年,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长孙氏在世时素来文德贤惠,不愿看到骨肉相残,在李世民父子中起到很好的润滑剂作用。
长孙氏的病逝让李承乾陷入哀痛,自己又陷入足疾困扰,看到父皇宠爱胞弟又感到深深的忧虑。
李承乾长大,正值血气方刚,在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叛逆起来。
对于李承乾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李世民并未注意,反而“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将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十几名老臣充任东宫。
尤其是房玄龄、魏征,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是李世民最信得过的心腹,足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期待值之高。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以劝谏为荣,几乎是比着上疏,措辞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
只要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全然不顾其太子威仪,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当面痛加批评指责。
而孔颖达却表示“死无所恨”,丝毫没有留意李承乾心理的变化,结果就是李承乾愈加逆反,史载“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比如李承乾宠幸一个男乐工,李世民知道后把他杀了,李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还让宫人日夜祭奠,还差点把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杀死。
李承乾的一系列叛逆行径引起李世民的不满,父子之间有了更深的隔阂。
反观李泰,在长孙氏病逝的当年,李世民就下诏让其搬进武德殿居住。
在当时,武德殿极为靠近东宫,早先李元吉就是住在这里与李建成互通有无,其政治地位颇为敏感,魏征屡次谏言反对。
但李世民丝毫不收敛,不仅带着他四处游幸,还考虑儿子身材肥胖,上朝参拜辛苦,竟特许其乘小轿子到朝,真是前所未闻。
642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李世民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收藏进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数量之多甚至超过太子规格,就连褚遂良都看不过去而上疏劝谏。
李世民虽然毫不在意,但东宫已乱作一团,在李承乾看来,一方面是父皇的严厉管教,另一方面是弟弟李泰日益受宠,这一切都让他非常紧张,觉得自己很危险。
李承乾谋反,被逼急下铤而走险
那么李世民到底有动过废太子的念头吗?答案还真是没有。
李世民对李泰的恩宠逾礼,以及李承乾的恍惚颓废,两位皇子势力的此消彼长,朝臣皆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猜测李承乾储位不稳。
李世民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目的就是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的。
643年,魏征病重,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自携李承乾前往其府邸探望,并当众表态绝不废长立幼。
但李世民的态度依旧没有打消李承乾的顾虑,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谁也不知道第二天,他的父皇会不会是第二个被逼禅位的祖父,他自己也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建成。
李承乾思来想去,决定先发制人,铤而走险,自魏征病逝,自己在太子之位已有十七年了,不想再坐以待毙。
643年,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起兵逼宫。
但相同的场景,不同的结果,李承乾的实力远远达不到父亲当年的高度,未及行动事情就已败露。
李世民迅速出手,将参与谋反的太子党全部逮捕,将李承乾幽禁别室,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一批重臣审讯,终是事情清楚,证据确凿。
李世民雷霆出手,赐令李元昌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唯独对李承乾犯了难。
按律法,谋反当斩,但李世民舐犊情深,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忆往昔,为了栽培李承乾,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
纵然宠爱李泰,不过是提点敲打李承乾而已,从未有过易储的想法。不过直到此刻,李世民才理解父亲李渊的心思和难处。
在君主专制的大体制下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父子亲情、骨肉手足都被裹挟其中,即便英明神武如太宗本人也不能幸免。
在对待李承乾谋反一事上,通事舍人来济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于是李世民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
而在重新立储的问题上,李泰蠢蠢欲动,倚仗父皇宠爱,屡次表示自己“上位”的想法,但终究还是单纯了。
当时符合条件的除了李泰,还有长孙氏所生的第九子、晋王李治,李治聪慧端庄,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口碑出众,而李泰狠辣诡诈。
李世民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世民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惨剧再次发生,果断立李治为太子,目的就是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不过李承乾似乎没有安享往后余生,在流放黔州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李世民特为之废朝,葬之以国公礼。也许只有在此刻,这对父子的恩怨才真正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