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南京六合、浦口的田垄却干得裂口子。老张蹲在田边扒拉土坷垃,稻秧苗蔫巴巴的,直叹气:“再不下雨,插秧怕要误了农时。”5月3号晌午,手机“叮”地弹出条消息,南京市气象局公告说,4号到6号要在这俩地儿搞人工增雨。
作业点定在竹镇镇大泉村、新集头桥村和浦口区气象局,半径10公里的田头、地头都能覆盖上。
用的是WR - 98型增雨火箭,都说这玩意儿催雨效率高,可咱老百姓心里头还是犯嘀咕:天上掉下来的“雨蛋蛋”,会不会有啥危险?公告里特意划了安全圈,作业车周围50米内不让靠近,看热闹的乡亲可千万离远点。最让人挂心的是火箭弹残骸,万一掉在自家院子里咋办?
公告说要赶紧联系气象局或派出所,千万别自己动手搬。“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节骨眼,这场雨要是下来,田里的墒情能提不少,老庄稼把式们就盼着这场“及时雨”。
不光是种地,长江边上的生态廊道也等着雨水润呢,降降扬尘、冲冲河道,对咱居住的环境也是件好事。有人算了笔账,一枚增雨弹好几千块,可带来的效益能抵得上几十万,这“科技种田”还真有点门道。
不过也有乡亲担心,人工增雨会不会打乱老天爷的“节奏”?往后的天气会不会更难琢磨?
咱农民靠天吃饭惯了,如今有了科技帮忙,心里头踏实些,但也怕过度依赖了,自然规律这事儿,还是得留些敬畏。作业期间,六合、浦口的24小时热线一直开着,有啥突发情况都能问,这应急措施做得还算周全。
看着天上的云慢慢攒起来,老张又蹲到田边,这次眼里多了些盼头:“希望这雨能匀匀地落,别涝着也别旱着。”人工增雨是好事,可安全这根弦得绷紧了,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得反复叮嘱别去捡“奇怪的铁家伙”。说到底,科技手段是为咱老百姓服务的,只要用得科学、用得规范,咱种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这场人工增雨,既是解当下的旱情,也是给咱展示了一把“向天要水”的本事,往后面对老天爷的“小脾气”,咱们也多了份应对的办法。但话说回来,人工增雨不是万能的,长远来看,咱还是得把水利设施、农田保育这些基础活做好,双管齐下,种地才更稳当。
现在就盼着作业顺顺当当,雨水实实在在落在咱的田地里,让今年的收成有个好开头。至于那些关于人工增雨的疑问,咱老百姓也别急,跟着政府的指导走,有啥不懂的多问问,心里头就敞亮了。这场雨过后,地里的庄稼能挺直腰杆,咱农民的眉头也能舒展些,科技和老天搭把手,日子总归是往好里过。
最后再唠叨一句,要是真瞧见火箭弹残骸,千万别慌,记准电话赶紧报,安全第一比啥都强。人工增雨这事儿,咱算是开了回眼界,也让咱明白,种地不光靠经验,还得靠科学,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咱丰收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