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王大爷蹲在树根下直叹气。手里的旱烟明明刚点着,却反复用鞋底碾了又碾。“今儿个四月初七可不一般,既是‘绝日’又是‘执日’。
”他吧嗒着嘴,浑浊的眼睛盯着远处冒尖的麦穗,像是自言自语。打记事起,老辈人就说“四立前一天是绝日”,春木到今儿个算彻底收尾。
可今年的天儿怪得很,立夏还没到,日头就把人晒得冒油。手机里天气预报不停地弹,明后两天大范围雨水正往这儿赶。“执日虽说是‘易成事儿’的日子,可老规矩不能忘。
”王大爷突然提高嗓门,惊飞了树梢上的麻雀。他掰着粗糙的手指念叨,头一桩就是“忌遗忘”。
“五四青年节撞上绝日,年轻人可不能只记得放假。
”这话像根细针扎进心里,让人莫名发沉。
再说“两避”,头一避是别让冷风直吹脊梁骨。
“毛孔张得跟筛子似的,寒湿钻进去可够你受。
”村里李叔前年贪凉对着空调吹,现在膝盖见不得半点风。
第二避是别在雨里瞎转悠,尤其是雷暴天。“雨水带了暑气,淋透了身子骨要闹毛病。
”上个月邻村张婶冒雨摘菜,回来发烧躺了三天。“三不做”里头,头一条就是不碰“三菜”。
狗肉牛肉和甲鱼,老辈说这些上桌犯忌讳。虽说现在没人信这些,但老规矩里藏着份敬畏。第二不做是别在这天动土起房,说啥“杨公忌日怕兴工”。
“老杨公十三个儿子挨个没,留下的日子总有些讲究。”王大爷的话里带着股子沧桑,让人忍不住想多听两句。
第三不做是别出远门,尤其是长途奔波。
“老话讲‘杨公忌日脚不沾远路’,宁可信其有。
”看看朋友圈里堵车的视频,这话倒像是应了景。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这些是封建迷信,可大爷说得在理。
“老规矩不是死教条,是老辈人攒了一辈子的经验。”就像这天气,前几日还热得穿短袖,转眼就暴雨倾盆。“倒春寒咱见过,可立夏前热成这样,真是头回见。
”村口的老槐树哗哗地响,像是在应和大爷的话。
田里的庄稼正拔节,太旱太涝都不是好事。“节气交替的当口,人跟庄稼都得悠着点。”王大爷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慢慢往家走。
他的背影有些佝偻,却让人觉得格外踏实。这些老讲究,说到底是图个平平安安。
就像那句农谚说的:“顺天应时,人勤地不懒。
”时代在变,可对天地的敬畏心不能丢。至于那些忌讳有没有科学道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但听听老一辈的念叨,总没坏处。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小心些总没错。
你说,这老规矩里的智慧,是不是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