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大家都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中,但在苏州某园区内,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一架观光直升机在飞行途中突然失控,从十米左右的高空坠落,好在机上4名人员都没有生命危险。
而直升机却砸死了地面上的一位男子,让这位本该享受园区风景的男子遭受了无妄之灾。
事故发生后,当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目前正在排查事故原因,而飞机背后的公司也被扒了出来。
那这场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背后的公司究竟有没有责任呢?
在五一假期的第二天下午,一架注册号为B-7541的R44Ⅱ型直升机在苏州吴中区“奥诗汀繁花”景区返航时突然失控,从约10米高空坠落。
强大的冲击力使得机上3名游客和1位驾驶员丧失了意志,不幸中的万幸是4人都只是受伤,没有生命危险。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名正在地面游览的游客被坠落的直升机砸中,没有来得及躲闪的他当场身亡。
目击者回忆,直升机坠毁前曾发出异常声响,随后机身倾斜,最终砸向游客拍照区域。
现场的视频也说明,这架飞机是突然在空中丧失了动力,随后失控急速的落到了地面,正好砸中了正在观光的游客。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从机舱内救出4名伤者,但地面遇难者因伤势过重未能生还。
很多人曝光这位游客是个小孩子,但很快就有网友反驳道,死者是上海某高校的22岁研究生,还有人说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可无论这位游客究竟是何身份,他的生命却终究是失去了,他的家人好友爱人,都将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中。
他也无疑是这场事故中最无辜的一个受害者,悲惨的遭遇让人意外又让人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时,景区并未设置安全隔离带,导致游客能轻易进入直升机起降的危险区域。
也正因为如此,直升机都是在游客头顶来回飞行的,危险系数非常高。
事故发生地的“奥诗汀繁花”景区主打“华东最大藤本玫瑰园”,也是在4月25日刚刚开业。
而到事故发生时也才仅仅运营了8天而已,就因这场事故宣布暂时关闭,重开时间待定。
该景区曾在公众号上宣传“直升机低空观光”项目,但运营方苏州奥诗汀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的公开信息中,并未显示其具备通用航空运营资质。
事故发生后,景区紧急关闭,已购票游客可申请退款,但涉事直升机的运营方、责任划分等问题仍未明确。
这次事故现在正在紧张处理中,而这架出事的飞机也被很多人重视起来。
根据报道坠毁的直升机型号为罗宾逊R44Ⅱ,由美国罗宾逊直升机公司生产,是全球最畅销的轻型直升机之一,广泛用于旅游观光、飞行训练等领域。
该机型以操作灵活、成本较低受到很多景区青睐,但全球范围内也曾多次发生事故。
2021年加拿大一架R44Ⅱ型直升机因尾桨故障坠毁,2023年澳大利亚同类机型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山。
所以有些网友看到这起事件后表示罗宾逊R44千万别坐,因为它还有个别名叫“寡妇制造机”。
此次苏州事故中,机身失控的姿态与机械故障或操作失误的特征相似,但具体原因仍需民航部门调查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直升机所属公司至今未公开露面。
而且景区也没有直接公布直升机运营公司,但从机身标识和行业信息显示,涉事飞机可能属于苏州诚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这家企业是专门经营航空服务的公司,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这个企业也是抓住机会再该新兴行业上发展。
从事故发生到现在,这个企业还没有任何消息公布,这架直升机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也不得而知。
可有些网友反映了一个细节,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这款飞机成本低,但设备过于老旧,而网友们说这飞机飞一天都不检查,或许因此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国内的低空观光项目近年快速增长,但配套法规尚未完善。
部分企业利用“体验飞行”名义规避商业航空的严格审批,甚至将直升机停放在临时场地运营。
这类“灰色操作”不仅增加事故风险,也让事后追责困难重重。
在起事故的发生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现在事故调查现在进展如何呢?
事故次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发布通报,宣布全面暂停辖区内所有观光飞行项目,并配合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开展调查。
通报强调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但未提及涉事公司信息及后续赔偿方案。
这一回应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疑虑,尤其是最关键的赔偿问题始终没有说法。
如今园区已经用闭园整改的方式降低风险,但整改的方向还是要根据法律进行。
有当天的目击者评论,当时他们一家都在园区游玩,看到有这种低空飞行项目也想体验一下。
但妻子却发现飞机飞了一天没有检修,价格也贵,就劝网友不要乘坐。
现在看到事故发生了,这味网友对妻子的心思缜密佩服的五体头地,更为妻子拯救自己和儿子的命感激涕零。
如今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低空经济,那“低空观光准入标准”必须要早日立法,早日规定这样的行业在怎样的法律下进行。
但如今这种事故的发生让大家对这种行业失去了信心,很多网友都不敢轻易尝试,自然难以拉起低空经济的发展。
而园区既然有这种项目,就要把相关的事故可能性都考虑到,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考虑安全。
苏州直升机坠毁事故不仅是一起悲剧,更是低空旅游行业安全问题的集中暴露。
从企业运营到政府监管,从技术规范到公众意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
唯有行业自律、监管到位、公众警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低空经济”真正安全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