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7期 艺术家
人物名片
肖峰,1932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今扬州市)。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等。主要作品有《辞江南》《六三罢工》《战斗在罗霄山上》《拂晓》《饮马扬子江》《耀邦同志》等。出版有《肖峰、宋韧油画集》《岁月履痕——肖峰、宋韧作品集》《肖峰油画作品选集》等十余种画集,《谈艺论美》《岁月留痕——肖峰谈艺录》《油画色彩与技法研究》等文集。
距离杭州西湖南岸仅数公里处,在大慈山葱茏的绿意掩映下,有一座颇具重量感的混凝土建筑,以起伏的环状姿态与远处的自然景观产生对话。这座“精神上很中国,形式上很现代”的建筑,就是刚刚开馆的肖峰艺术馆,而它的主人,正是于2024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肖峰先生。
“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段颁奖词精准概括了肖峰的艺术成就,即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
油画民族化的自觉探索
肖峰1932年出生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镇,这是一座长江边上河湖众多、水网纵横的小镇。12岁时,肖峰加入了著名的少年抗战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该组织辗转大江南北,用歌舞、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唤起民众,宣传抗日。这粒在革命硝烟中孕育的艺术种子,在肖峰日后的创作中逐渐结出硕果。
1950年,肖峰与王德威等七位新安旅行团美术队的战友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他在林风眠、黄宾虹、刘开渠以及来自解放区的江丰、莫朴、王流秋等先生的影响下,不仅丰富了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其艺术终身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1954年,肖峰和林岗、全山石、周正、齐牧东等人同赴苏联留学。苏联油画教学保留了欧洲古典学院派的训练方法,肖峰在经历了严格的素描训练后,进入列宾美术学院院长阿列希尼柯夫的工作室继续学习。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如《绿衣学生》《娃娜大婶》《苹果园》《林岗在写生》《伊万大叔》《女半裸》等,用笔松弛,并能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表现人物肌肤的细腻和服饰的质感,体现了肖峰卓越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力。在风景画《牛群》《池塘》的创作中,我们还能看到肖峰充分运用色彩和色调来营造画面意境的尝试。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以肖峰为代表的留苏画家群体在留学期间的这些习作,是继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代留欧艺术家之后,中国画家奉献的最接近于欧洲经典画作的一批珍品,为日后中国油画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坐标。
油画技巧固然是肖峰如饥似渴要学习的东西,但以巡回画派为代表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对大自然与人民生活的关注,更撞击着肖峰的心灵,让肖峰在早先艺术的人民性问题之外,进一步开始思考艺术的民族性问题。
肖峰不会忘记导师阿列希尼柯夫的嘱咐:“你是中国人,你学的技巧将来要和民族的东西结合起来。我看中国很讲究写意和意境,你不光要学习西方的油画技巧,还要把你们民族的东西融汇进去。”在毕业作品《辞江南》的创作过程中,肖峰开始探寻一条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韵味与大笔写意融入油画创作的油画民族化道路。《辞江南》描绘了重庆谈判后新四军离开根据地撤回长江以北、江南百姓依依不舍送别亲人的感人场景。一望无际的江水衬着远山和阴沉的天空,将人们引入一种悲壮的气氛之中。肖峰通过在油画中融入中国画的写意性大笔触及丰富灰绿色调的渲染,表达了军民情和江南的地域特色。答辩委员会这么评价这幅毕业创作:作品体现了革命者与人民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联系,营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深沉、含蓄的人物情感氛围,在色调上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基调,被认为是“西方油画与东方艺术和谐的结合”,是一幅难得的具有中国气质的优秀油画作品。
自此之后,肖峰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譬如作于1959年的《早春》和作于1997年的《晨曦》,有别于西方油画块面化的构成,肖峰运用中国式的笔墨线性,构成了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审美图式,提供了油画中国化趣味的鲜活样式。美术史论家高居翰曾说:“肖峰后期的作品体现出很强的写意性,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日渐炉火纯青的油画技法,另一方面则是他有意识地将中国人文传统与油画进行结合的成果。”在油画民族化、中国化的实践中,肖峰是自觉的践行者。
扎根革命的艺术人生
对少年时期就加入抗日队伍的肖峰来说,用画笔塑造红色形象是他生命的内在需要和选择,正如王朝闻所说:“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无不打上艺术家的生活烙印。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肖峰总是钟情于那些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业绩的伟大时代,拨动画家心弦的艺术构思,是哺育他成长的老区人民和那些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英雄,是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和新四军战士。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见到转战在罗霄山上的游击队员、辞别江南的新四军战士、饮马扬子江的指战员、隐藏在芦苇丛中的战士……这一幅幅真切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既是肖峰对自己少年时代革命历史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的艺术激情由衷的展现。”肖峰用他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革命美术作品,它们和共和国的历史一道构成了人们的永恒记忆。
这些经典作品大都是肖峰与其同样成长于战争年代、拥有革命经历的妻子宋韧共同创作的。他们的人生同时与革命和艺术相交汇,凝聚成了特殊的中国革命美术。《拂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再现了肖峰当年随军进入上海时的亲身经历:繁华的夜上海一片沉寂,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南京路分外宁静,华东野战军统帅陈毅和粟裕挎着雨衣,沿着湿漉漉的马路巡视正露宿在街头的战士……画幅中心,一位倚着高大建筑物荷枪而眠的老战士,望上去似乎经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依偎在他膝上的小号兵,像趴在父亲腿上那样进入梦乡,幼嫩的脸庞显得稚气分明,宛如肖峰对自己年少时的写照。肖峰在表达这一主题时,借助“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这些有血有肉的视觉形象让人们感受到解放大城市的仁义之师那种可敬可爱的面貌,唤起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肖峰、宋韧 《拂晓》 布面油画 180cm×350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肖峰和宋韧的革命美术创作,摆脱了单纯的苦难叙事,娴熟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着意挖掘题材中的诗情画意,捕捉战争中的温情瞬间,这使得他们的革命美术创作看不到炮火和硝烟那些直观的战争符号,更多描绘了苦难背后的动人情感。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是一老一少或一母一子,因为在他们看来,亲情、友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也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们称这种艺术创作手法为“武戏文打”。可见,简练而注重细节、抒情而讲求内蕴,是他们革命美术创作的独特追求,也形成了他们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的独特面貌。
与此同时,肖峰与宋韧还一同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如《战斗在罗霄山上》《洪湖水》等,它们既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也是对彼时部分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模式的调适。
肖峰和宋韧创作革命历史画,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们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是这段历史的当事人与创造者之一,他们的人生道路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道路。过去的革命经历,在他们记忆中留下了艰苦却闪光的一页,铸就了他们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成就了他们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当我们今天反思绘画创作主题先行及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的时候,肖峰的创作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
美术教育改革与美育实践
1982年夏,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莫朴不顾年迈,专程赴沪,敦请肖峰回母校工作。1983年,肖峰响应母校召唤,赴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回到母校后,肖峰撰文《立志改革、振兴浙美》与浙江美术学院师生相激励,在百废待兴之际积极有为:在社会对应用美术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迈出了设计学院建立的第一步,主持筹建了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在现代艺术领域大胆拓展,1985年,邀请法籍华裔画家、老校友赵无极回校办展,同时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极大提升了学院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传递了世界绘画观念的最新信息;成立于1986年的万曼壁挂研究所,以其前卫性的跨学科机制,对中国艺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启迪,带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跨越了简单模仿西方的模式,开辟了学院式当代实验艺术的谨慎研究新路径。除此之外,肖峰广招良才,先后调入黄发榜、程宝弘、秦大虎、许江、施慧等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这些青年才俊日后大都成长为学院的教学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院系领导;他还高瞻远瞩,买下了滨江地块,为20世纪南山重建等历史发展赢得生机、奠定基础;他还试招收研究生预备生、设立博士点,与浙江日报社合作创办了《美术报》等。
1993年,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肖峰说:“浙江美术学院是现代中国最早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国立学院,她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中国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她本来就叫国立艺专,所以更名中国美术学院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恢复她应有的历史地位。”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为学院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时间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全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
肖峰在院长任上的13年,正是中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开拓进取的关键时期,他始终坚持发展的观点,大力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广纳人才,拓展对外交流,提倡学术民主,见证并引领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谈及艺术教育,肖峰这样说道:“许多老同志都已离去,我今天还能在这里是幸运的。沙孟海老先生弥留之际曾告诉我,人生要助人为乐,我谨记教诲。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很高兴,我作为铺路石,这是一种荣幸。”肖峰将个人创作、人生价值与中国美术的宏图紧密联系,他的人生与艺术合奏出时代的强音。
肖峰的从艺之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代艺术家的缩影,因此也具有了典型意义和普遍的历史研究价值。回顾他的艺术,可以让我们重新切入20世纪革命文艺、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20世纪美术教育等诸多课题,也让我们重温革命的理想与激情,重新面对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重新思考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 | 安亚静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