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编者按:
劳动最光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礼赞劳动的节日里,我们推出“致敬劳动者”策划,用文字、镜头去记录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不变,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和进步都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躬耕者,皆身披光芒。让我们一起致敬平凡,致敬不凡!
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最近半年来,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市场管理科科长、研究员张保友一直在为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工作忙碌。在种业系统,这位辛勤耕耘30多年的“老兵”,就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泥土中,为大地丰收默默耕耘。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上大学读的是农业院校,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的是农业行业,对农业特别是对农技推广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1991年,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张保友被分配到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工作,从此一直都没离开种子。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34年来,张保友主要从事种子繁育、种业发展、市场管理等技术推广工作。他总是带着对种业的特殊感情,奔走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把“主战场”搬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将良种、良法、良技送到千家万户。先后参与了国家“种子工程”、“优粮工程”、“现代种业工程”等重大种业项目立项、招标、验收等技术工作;参与种子法配套规章的制订,连续多年参加国家、省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评审、市场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
有不少人认为农技推广是个苦累又清贫的工作,但张保友却觉得干农业特别有意思,“从小方面说,事关老百姓吃饭;从大方面讲,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山东第九批援藏技术人才,2019年到2022年,年过五旬的张保友克服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的恶劣环境,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日喀则的农业发展做了不少实事。
马铃薯是日喀则市的第二大种植农作物,张保友组织鲁藏两地科研专家开展了“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项目合作,帮助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前身是日喀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筛选出艾玛土豆1号和2号两个新品种,同时,带动培养了当地脱毒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创新团队。2021年,张保友主持开展的“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科研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填补了日喀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多年来以第一主持单位没有获得过自治区科技奖项的空白。该成果在西藏累计推广马铃薯168万亩,亩均增产29.3%,累计增产106.85万吨、增收10.5亿元。
为解决西藏适种农作物品种单一问题,张保友争取援藏资金750万元,建设科研试验和新品种筛选展示基地272亩,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7个进行筛选试验,有21个优良新品种在雪域高原表现优秀,登海的五彩甜糯、华盛的西葫芦、德高的萝卜和快菜、希森的马铃薯等等,在西藏得到大面积推广,缓解了日喀则冬季蔬菜供应紧张和养殖业饲草短缺。张保友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受援单位的认可,2024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
30多年来,张保友始终不忘初心,不断钻研业务,先后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获得“山东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作为一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劳动者代表,今后我将持续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种业市场净化,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并保护原始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维护合法合规的种业营商环境,培育更多更强种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一份力量。”张保友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