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
早上7点,胡英俊带着手锯和修枝剪,匆匆前往山上的杨梅智能大棚,仔细巡查每棵杨梅树的生长及结果情况。
“眼下正是杨梅第二轮疏果期,每棵树的长势都直接影响今年的收成与品质。”望着眼前的杨梅林,胡英俊丝毫不敢懈怠。
台州仙居县是我国杨梅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杨梅第一县”。2024年,全县杨梅种植面积14.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促进梅农户均增收3.84万元。
在仙居,种杨梅成为很多家庭的致富之道。胡英俊家也是其一,其父亲在老家种植杨梅已有30余年了。
胡英俊家位于台州仙居县官路镇的杨梅智慧大棚。人民网 程欣摄
2021年,00后胡英俊做了一个令大家不解的决定——从城市回到仙居县官路镇的家乡,与父辈一同种植杨梅。
00后返乡创业已不是件稀罕事,但像胡英俊这样扎根农业、潜心种植的青年在仙居县仍属少数。
胡英俊有自己的坚持。
回到家乡后,他发现传统种植方式虽然经验成熟,但在产量和品质提升上遇到了瓶颈。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剪枝环节。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摸索出一种独到的剪枝技巧:在杨梅采摘季后的七八月份就修剪枝干,每棵树仅保留三四个主干。
这一“大手笔”的修枝方式曾引得父辈反对,认为这是在“糟蹋”果树。然而次年结果时,平均每棵树的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三四十斤,果实的甜度和口感也有了明显提升,周围质疑的声音才逐渐小下去。
现在,胡英俊成了远近闻名的“剪枝王”,附近的老果农都爱找他帮忙,一些种植大户也向他寻求协助。
“有舍才有得,年轻人就要敢尝试嘛。”说话时,胡英俊手上的活一刻没停,一手拉下枝条,另一只手轻拧果蒂,不一会儿,果园地上到处是拇指般大小的青色杨梅。
胡英俊正在疏果。人民网 程欣摄
产量逐步提升,胡英俊又在找新的突破口。他深知,要实现杨梅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率和品质。
近年来,仙居县通过争取区域协调等项目资金,先后投入近4.5亿元资金打造杨梅全产业链,且不断加大杨梅智能大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每亩3万元的补助。
看好杨梅产业的巨大潜力,加上政府补贴,胡英俊决定试一试。在确定了大棚的建设方案后,决定为十余亩杨梅林盖上大棚。
去年底,杨梅智能大棚建成,种植效率大幅提升。“以前种杨梅全靠天吃饭,哪想过有天干农活能这么轻松!”有着3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张均火,如今在大棚里帮忙打理,感觉时间突然慢了下来,他笑着说,还真有点不适应,过去只能趁晴天干农活,现在有了这大棚,随时都能照顾好果树。
说话间,大棚顶缓缓打开一条缝隙,凉风徐徐灌入,胡英俊用手机启动喷灌系统,杨梅林里的五路浇灌设备随即启动,场面好不热闹。
提及胡英俊,同行80后吴志伟不禁感叹:“只有干过农活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能吃苦的一代人又回来了。”
如今,胡英俊已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杨梅林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传承者。
和胡英俊一样,1998年出生的杨馥玮也是一位“农二代”,大学一毕业她便决定返乡创业,如今已成为深耕杨梅产业5年的资深“农创客”。
杨馥玮在研发室。受访者供图
彼时,她和母亲刚转行投身杨梅的深加工产业,工厂在生产过程和管理模式上面临诸多挑战。
“别的工厂两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我们可能要摸索一天。”杨馥玮回忆起初期的艰难,感慨万千。那时,她常常清晨5点就一头扎进研发室,忙碌到深夜。
经过两年历练,她熟悉了工厂的各个岗位,不光学产品研发,还学会了维修各类设备,成了工厂里的“多面手”。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厂引进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在杨馥玮看来,杨梅深加工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如何让每一颗杨梅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成了她不断钻研的课题。
今年,杨馥玮计划攻读在职研究生,她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开发出更多新颖、优质的杨梅衍生产品,让仙居杨梅的名声越做越大。
除了做好食品深加工,杨馥玮不忘回馈桑梓。2024年,她申请了“梅缘农业”共富工坊,收购当地种植户的杨梅,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全年杨梅收购量突破800吨。
谈及未来规划,她坚定地说:“未来我只会在家乡越扎越深,让家乡的产品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