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杰,夏甸镇岚子东村人

收到一位老铁的留言,那字里行间的故事,宛如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令我感慨万千。这位老铁讲述的是胶东农村,具体是招远南乡毕郭大霞坞一带的乡村旧事,熟悉的场景和细节,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心底深处的回忆。


图 1:老乡留言

从留言内容来看,这位老铁对招远南乡的熟悉程度,无疑表明他就是地道的老乡。他提到的 “嘎达子”,在他们村,这是对蒲窝子的一种独特称呼。在过去,胶东农村物质条件极为匮乏,老百姓为了解决穿鞋难题,充分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

胶东地区河流众多,在水流平缓之处,生长着大片的香蒲草。这种香蒲草的叶片宽大柔软、韧性十足,轻轻一扯,便能感受到它良好的弹性,用来编织物件极易成型。香蒲的花序呈圆柱形穗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蒲棒。因其外形酷似农村过年时点燃的蜡烛,当地老人便亲切地称它为 “水蜡烛”。用香蒲草编织而成的鞋子,便是 “蒲窝子”,从本质上来说,它也属于草鞋的一种,与红军长征时所穿的草鞋颇为相似,只不过原料换成了香蒲草的叶子。


图 2:蒲窝子

倘若没有香蒲草,聪明的农家人也有办法 —— 用秋季收获后的苞米皮同样能编出蒲窝子。当时,大秦家街道办事处解家村的陈桂云大姐手艺精湛,她亲手编织的蒲窝子拿到招远的海洋大集上售卖,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少年轻人被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所吸引,甚至还有大学生专程前往陈姐家中,虚心学习这门独特的手艺。有感于这些故事,我撰写了一篇文章《一双蒲窝子,何以道尽胶东半部胶东史?》,没想到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位老乡还提到,冬季穿着蒲窝子时,为了增加保暖性,会在脚跟周围贴上一层 “缺子”。说到这 “缺子”,可有必要跟大家好好科普一番。这是我们招远当地的方言,至于它的正确写法,我也有些拿不准,不知是缺点的 “缺”,还是另有其字。


图 4:农家手工

所谓 “缺子”,是农家人对旧衣物的巧妙利用。过去,农村有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说法。当衣服破旧到实在无法穿着时,农家人便会将其洗净,把袖子、领口等有褶皱的部位剪掉,将前后襟等平展的地方平铺在面板上,刷上一层浆糊,再贴上一层旧布,如此反复操作,贴上三四层后,拿到阳光下晒干。晒干后的这一层层布料混合物,就是 “缺子”。它既可以作为制作鞋帮的材料,也能像老乡说的那样,贴在蒲窝子里面脚跟周围,起到保暖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农家人的勤俭持家。


图 5:柳编

我们村与大霞坞村相距不过十里八里,老乡讲述的这些往事,我都感同身受。就拿 “嘎哒子” 来说,它其实是在蒲窝子的底部镶上一层薄木板,走起路来会发出 “嘎嗒嘎嗒” 的声响,因此老百姓便给这种改良后的蒲窝子起了这么个形象的名字。


图 6:镶了薄木板的蒲窝子

说起 “缺子”,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大妈妈讲的往事。在我们招远南乡方言里,“大妈妈” 指的是父亲哥哥的妻子。大妈妈自幼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可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有一次,衣服破了,外婆让大妈妈学着补,还递给她一块较大的补丁。大妈妈觉得补丁太大,便剪成两块,缝上了其中一块。这一举动可把外婆气坏了,外婆直接拿起剪刀甩过去,差点就扎到她。外婆是嫌大妈妈不会过日子,在她看来,补丁大些也无妨,等衣服破旧后打成 “缺子”,补丁还能拆下来另作他用;而一块补丁剪成两块,就成了碎布条,无法再利用了。农家人骨子里的勤俭,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 7:各种手编

还有那 “斗腿”,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在寒冷的冬天,下课铃声一响,几个调皮的男同学便两两一组,把腿高高翘起,搬到髋部位置盘在另一条腿上,单腿着地,然后用翘起的膝盖相互碰撞。大家在嘻嘻哈哈的打闹中,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寒意也随之消散,身体渐渐暖和起来。

这段时间,我被一颗智齿折磨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拔掉,没几天又发炎了,疼痛难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能靠吃止疼药勉强睡上三两个小时。再加上工作变动,忙得不可开交,我的头条账号都停更了好几天。然而,当看到这位老乡的留言时,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所有的疲惫和痛苦仿佛都被驱散了。


图 9:蒲草编的蒲窝子

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坷,就像这颗让人讨厌的智齿,又如工作中的变动。但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与感动,就如同老乡的这条留言,重新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让我再次拿起笔,继续书写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文。因为有朋友们的关怀,心里始终暖融融的,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生活总会生生不息,美好也会接踵而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