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鲁迅年幼之时,其实也是个阔家少爷,出入有人陪同,家中有长工,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个叫做闰土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真名其实叫做章闰水,他的父亲就曾长期在他家做工。
稍稍长大之后,鲁迅进入著名私塾三味书屋学习,还拜了有名的大儒寿怀鉴为师,寿怀鉴一年只收八个学生,他是其中之一。
从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在他12岁的时候,他家开始败落,沦为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那么,鲁迅家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家族突然败落,他为何从来不提?
01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祖上曾是大地主,到他祖父周福清时,家族开始没落。
周福清出生于1838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到私塾读书,但从小就有志气的他,为了考取功名从而走上仕途,便经常跑到私塾旁听。
就这样学习了好多年,周福清于1865年到杭州参加乡试,结果未中。
虽然经历了失败,但周福清没有气馁,回去之后更加认真地学习,两年之后再次参加乡试,一举考中第86名举人。
在清朝,考上秀才,就能享受很多特权;考上举人,就可以进入仕途,但级别不会太高,且升迁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考中进士,那就不一样了,仕途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因为这一缘故,周福清没有选择以举人的身份入仕,而是继续学习,准备参加会试。
1868年,周福清赴京赶考,尽管他做了充分准备,但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不过,周福清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京城认识了同是浙江人的乡党李慈铭,当时担任监察御史。
在李慈铭的推荐下,周福清参加了军机处方略馆举办的誊录考试,最终被方略馆录用,得以留在京城。
这对周福清的帮助很大,他一方面可以留在京城边工作边学习,另一方面他可以结识更多人,对他日后的仕途很有好处。
1871年,周福清再次参加会试,这一次他终于考中了第199名贡士,在随后的殿试上,他又一举考中二甲第39名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前途不可限量!
在翰林院工作了三年之后,周福清庶常馆散馆考试,最终被分配到四川荣昌县任知县,他嫌弃四川太偏远,便以父母年迈为由,申请到就近地区任职,最终被任命为江西省金溪县知县。
在当上知县之后,周福清家族开始逐渐崛起,跻身为士大夫阶层,日子也好过了起来,他甚至还花钱捐了一个同知头衔,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1876年,周福清在江西担任乡试副考官,同年又在任职考核中顺利通过,被授予“钦加同知衔特授金溪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头衔。
不过,在次年的任职考试中,周福清却没能通过,因此没有得到升迁,这让他十分生气。
1878年,周福清与江西抚台李文敏爆发冲突,又得罪了两江总督沈葆桢,结果遭到沈葆桢弹劾,被革去职务,以知县级别担任教职。
第二年,心有不甘的周福清入京找到李慈铭,李慈铭让他卖田捐官,他便花钱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差事,不久到阁见习。
由于周福清朝中无人,所以他实习了很久都未转正,一直到1888年才实授正七品内阁中书。
周福清
1892年,周福清的母亲在绍兴去世,按照礼制,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但他考虑到仕途,便没有马上禀报朝廷,禀报之后也没有立即离职,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他才回家丁忧守孝,官场生涯暂时告一段落。
02
周福清进入官场之后,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都不过是正七品的小官,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
据记载,周福清担任知县的时候,既不贪赃,也不枉法,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审理案件时也颇有手段,口碑很好,政绩也不错。
但是,周福清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他并不懂得官场上的游戏规则,既不会奉承拍马,也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诌媚权贵,结果得罪了上司,遭到了弹劾。
尽管如此,周福清依然自视甚高,一心想把家族打造成官宦世家。
1881年鲁迅出生的时候,周福清还在见习内阁中书任上,恰好一个姓张的官员到访,他便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为鲁迅取小名为“阿张”,又定本名樟寿,字豫山。
周福清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嫡子周伯宜和庶子周伯升,而鲁迅则是周伯宜的儿子,他本人是翰林出身,打算将儿孙都培养成翰林,他甚至在家里悬挂上“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以遂他的非非之愿。
对于鲁迅,周福清是非常疼爱的,毕竟鲁迅是嫡长孙,但对于儿子周伯宜,他却十分不满。
周伯宜
周福清的科举之途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好歹有惊无险,不过儿子周伯宜自考上秀才之后,好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举人,周福清便经常骂周伯宜读书不开窍,这让周伯宜压力很大。
骂归骂,周伯宜毕竟是亲儿子,周福清这个当爹的,自然是要帮一把的。
1893年周福清回家丁忧之后,一直在家守孝,同时教育儿孙读书,日子过得倒也安稳,但他内心其实是很着急的,毕竟自己仕途没有着落,儿子科举考试也不顺,每每想起就一阵心慌。
不久,一个消息传来,朝廷为了庆祝第二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决定特意加开恩科,在本年举行癸巳恩科乡试,次年举行甲午恩科会试。
周福清等着消息后很高兴,周伯宜可以多一次参加乡试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不过,周伯宜转念一想,万一这次周伯宜还是没考中怎么办,毕竟周伯宜年纪不小了,早点入仕总是好的。
没几天,又有消息传来,说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是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而殷如璋与周福清恰好是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
周福清便打算利用这层关系为周伯宜打通乡试中举之的门路,但他不过是正七品,而殷如璋则是正五品,且两人并不那么熟络,如果只论同年之谊,他担心分量不够。
思前想去,周福清认为如果能够再花点钱,那就事半功倍了。
于是,周福清就找到本地五个家庭殷实的考生家长,说他有门道,只要大家凑点钱打点一下,保证都能中举。
这种事在当时的清朝司空见惯,并不稀奇,加之大家都知道周福清是翰林出身,在朝中多少认识些人,便很痛快地出了钱,加上周福清自己的钱,一共筹集了一万两白银。
在解决了钱的问题之后,周福清便开始思考如何对殷如璋行贿,这可是个技巧活。
03
周福清认为,如果等到殷如璋到了考试地再去行贿,肯定不方便,因为按照朝廷规定,所有考官都必须住在贡院里,由士兵把守,目标太大。
经过打听,周福清得知,殷如璋某日会乘船到苏州停靠,他便带着仆从陶阿顺来到苏州,顺利找到了殷如璋的船。
为稳妥起见,周福清让陶阿顺先去殷如璋船上投帖,并附带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张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并在信中写上了马、顾、陈、孙、章五位考生的姓名,还说以“宸衷茂育”字样作为试帖尾联暗记,以便考官阅卷时辨识。
陶阿顺出发前,周福清特意叮嘱他,看殷如璋是否方便见一面,如不方便,则只把信函呈上去即可。
周福清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密,但还是出了差错。
陶阿顺来到船上后,却被殷如璋的仆从拦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船上不止殷如璋一人,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周锡恩也在船上,两人正在议事,不方便见外人。
陶阿顺见被拦下,也没说什么,便让殷如璋的仆从把名帖和信函递进去,殷如璋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周锡恩在身边,自己不方便收下,便没有理会,而是继续与周锡恩谈话。
在外面等了良久,陶阿顺都没等到回话,便有些着急,担心银子打了水漂,便跟殷如璋的随从嚷嚷起来,还说信里有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并讨要收条。
这可急坏了殷如璋,为了不让陶阿顺乱说话,他让仆从将陶阿顺抓起来,押在船上听候发落。
之后,殷如璋又接过名帖和信函,向周锡恩解释自己并无收受贿赂之意,周锡恩也没有怀疑。
碰巧的是,刚好此时新任苏州知府王仁堪前来拜会殷如璋,看到了殷如璋“收受贿赂”一幕,殷如璋为了自证清白,便让王仁堪将陶阿顺带回苏州审讯,同时将名帖和信函交给王仁堪。
站在岸边的周福清看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便感到有些着急,于是快速跑到船上,还说自己是殷如璋的同年,想要跟殷如璋见一面,却被殷如璋的仆从斥退。
不久,王仁堪就带走了陶阿顺,周福清这下傻眼了,知道大祸临头了,便畏罪潜逃,跑得没影没踪了。
王仁堪接手案件后,又向浙江按察使做了汇报,此等明目张胆地科举行贿案,引起了浙江按察使司的关注,很快就下令将陶阿顺押送到杭州。
经过审讯,案件真相很快就查明,不久朝廷的处罚就下来了,涉案考生周伯宜、马家坛等五人全部被革去功名,不准再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得入仕为官,周福清则革职查办。
周福清畏罪潜逃后,负责缉拿他的会稽(今浙江绍兴)知县俞凤冈很快就得知他在上海,但碍于他的翰林身份,所以没有派人抓捕。
但是,浙江按察使司责怪俞凤冈逮捕不力,俞凤冈为了交差,只得先将周伯宜逮捕,又派了几个衙役到东昌坊新台门,假装要捉拿周福清。
此举虽然让浙江按察使司没有继续追问,但周伯宜的被抓,却让周福清有些坐不住。
思前想去,周福清最终投案自首,因行贿未遂,并未实质形成科场舞弊,加之王仁堪事后对其抱有同情心,便上书为其说情。
不久,周伯宜即被释放,周福清则被押解到杭州,由杭州知府陈璚负责审讯,陈璚也有意保全他,便在堂上说他精神有问题,才会行贿主考官的。
周福清自视清高,不堪受辱,硬要说自己精神没问题,而且对陈璚傲慢无礼,话里话外都拿自己的翰林身份贬损陈璚。
这让陈璚十分难堪,但也并未太放在心上,依然为周福清求情,案件报上去后,光绪帝坚持将周福清处以极刑,秋后处决。
04
周福清的运气其实不太好,他行贿未遂之事,原本不是太大的事情,顶多流放加罚款,但他赶上光绪帝亲政,光绪帝年轻气盛,励志图强,打算整顿官场,所以拿周福清当典型。
周家得知周福清将被处斩,大感意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便四处托门子找关系,打算把周福清捞出来。
为此,周家花了大把的银子,到最后不得不变金银首饰、田地和房屋,就连一些祖产都卖掉了。
在周家人的努力下,浙江的官员为周福清求情,说慈禧太后寿辰将至,此时不宜杀人,周福清因此被关押,等第二年再审理。
到了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大清朝陷入空前混乱当中,朝廷穷于应付战事,无暇顾及周福清案件,周福清便继续被羁押在大牢。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光绪帝继续审理周福清案件,原本朱批为“著予勾”,即批准死刑,但还没等谕旨下发,光绪帝又下发了“周福清著免勾”的谕旨。
为何光绪帝有此转变,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大概是有人替周福清求情了。
就这样,周福清免于死刑,却没有被释放,周家人为了捞出周福清,便继续到处花银子,为此又花了不少钱。
一直到1901年,在浙江官员的恳请下,周福清这才被“奏准开释”,重新获得了自由,此时他已经被关押了八年之久。
在这八年时间里,周家花了多少钱,我们已无从知晓,只知道周家人的生活急转直下,竟然陷入困顿的境地。
青年鲁迅
正如鲁迅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的意思是,他家为了救出周福清,被人勒索了不少钱,但事情的根本在于周福清犯罪,所以导致他家败落的原因不是官场黑暗,而是周福清本人。
周福清白手起家,虽然没当过大官,但也积累了不少财富,这份家底保障了儿孙的生活,虽然不至于富贵无忧,但好过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
然而,周福清因为一己私念,竟打算通过行贿来让儿子中举,这种做法实属不该,结果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把家族也带入深渊。
周福清出狱后,回到绍兴老家生活,1904年的时候因肺炎去世。
05
周家人当中,最受打击的当属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他被革去功名之后,自此与仕途无缘,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而且受人嘲笑。
因受到的打击太大,周伯宜变得喜怒无常,经常阴着脸,独自一人坐着发呆,有时候还会把妻子给他送去的饭菜打翻在地。
再加上,周家为了救周福清,几乎变卖了所有土地和值钱物,所以生活难以为继,周伯宜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为了缓解压力,周伯宜后来又染上了鸦片,而且经常酗酒。
久而久之,周伯宜就病倒了,咳嗽,咳血,全身水肿,经诊断为肺结核,这种病在当时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十分棘手的,加之周家没钱,所以只能找民间医生看病。
这一点,鲁迅记忆颇深,他说那时候家里为了少花钱,经常让他去当铺当东西,然后去买一些比较容易得到的药材,还要跟人讨价还价,遭人冷眼,有时候甚至被人骂。
从官宦家庭的大少爷到寒门长子,鲁迅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变,落差不可谓不大,这让他倍感失落。
1896年,周伯宜散手人寰,据说他的死是因为周家没钱,错信的庸医的治疗才导致的。
周伯宜病死之事给鲁迅留下了很大的执念,使他日后走上了学医之路。
1897年,鲁迅的家族开会分房,叔伯们欺负孤儿寡母,只给鲁迅家分了很小很差的房子,鲁迅拒绝签字却遭到责骂,这让他更感世态炎凉。
后来,鲁迅就刻苦读书,发奋图强,1904年祖父周福清去世后,他远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学成归国后发现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而是骨子里,所以他开始思考救国之道。
为了能让中国民众觉醒,让普罗大众都吃得起药,他毅然决然地丢掉手术刀,拿起笔杆子,写下了一篇篇充满思想和灵魂的文章,结果真的挽救了很多人。
鲁迅本人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在官宦家庭待过,也体会过底层生活,知道社会的病态和百姓的疾苦,所以他敢于发声,而且振聋发聩,直指要害。
鲁迅是1898年改名周树人的,1918年他发表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此后逐渐被大家所熟知。
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功,延续了家族重视学问的传统,事实上他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也都事业有成。
但是,当周作人和周建人都娶了日本妻子之后,鲁迅与他们的关系就疏远了。
别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因为甲午战争而免于被杀,他本人也曾远赴日本留学,并且还有不少日本朋友,但他深知日本军国主义的巨大危害,对日本人入侵中国充满警惕心,因此他对日本没有好感,反而多以批判为主。
周作人和周建人在妻子的影响下,开始不认可鲁迅的思想,这就导致了矛盾的发生,渴望亲情的鲁迅其实非常伤感,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鲁迅的家族在他12岁的时候开始败落,到他这一代的时候,从某种层次来讲,也算是重新振作起来了。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鲁迅在书中绝口不提家族为何败落,只说败落之后的人情冷暖,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人总是要点面子的。
更何况,这些事情鲁迅并未参与,长辈们的事情不好议论太多,他把家族败落之后自己的遭遇讲出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影射社会,起到批判、警示作用,而不是一味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