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市完成了53个一级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整治(资料图)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在首都北京,轨道站点、学校、医院、景区、商场是市民游客经常去的地方,这些点位周边也因此经常出现拥堵情况,长期以来存在交通治理难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今年本市将继续聚焦“学医景商”(学校、医院、景区、商场)场景,针对50个轨道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启动交通治理工作。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介绍,目前本市非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增长迅速,保持着每年增长100万辆的速度。同时,市民骑车出行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如上班、去公园、购物等等,这类在中短途出行里占比较高。同时,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非机动车兼具运动健身等功能,骑行热潮正逐渐回归城市。

随着非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停放需求也越来越大。非机动车高频出行,也导致一系列交通问题。据介绍,在城市整体范围内,非机动车停放引发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存在停放设施不足、分布不均以及乱停放现象。而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

北青报记者从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获悉,2024年,交通部门组织各区政府完成了53个一级轨道站点各站口两侧道路延长线150米范围内非机动车停车位“应划尽划”,共提供了4.2万个停车位,新增引导标志标识200余处,还针对14个“学医景商”试点开展治理,初步形成示范效应。

针对自行车乱停放“重灾区”,各区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探索了许多治理路径。例如,西城区西直门凯德茂,通过拆除商场东侧非机动车道两侧护栏,新增花箱和出入口,方便外卖车辆快速进出;增设阻车桩、电动自行车分区停放指示牌,通过“去杆增箱添豁口”,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200余个;拆除商场南侧施工围挡,释放空地14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400辆非机动车停放,基本实现停车供需平衡。

昌平区地铁沙河站周边,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停放达近万辆,非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数量过多、堆叠严重,影响市民通行和环境秩序。相关部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现状空地、加油站迁移空地、周边不规则用地,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7000余个,解决周边居民接驳停车需求,提升城市环境。

人员引导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海淀街道在辖区8个地铁站口、4条重点路段安排了固定管理员,负责引导市民规范停车,将非机动车码放整齐。在辖区其他路段,安排巡查人员,专门治理停车乱象。管理员均穿着制式服装上岗,并接受统一培训,要求其文明、合理引导市民,规范码放车辆。

今年年初,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交管局共同制定了《2025年非机动车行驶和停放秩序治理专项年度工作计划》,梳理出161处路口、50个轨道站点、40个“学医景商”点位作为年度治理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治理全面覆盖。相关部门将加强设施供给,修订居住区和公共建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优化非机动车通行环境,补足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配建,挖潜小区内部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推动非机动车停放与园林绿化设施相融合,推动非机动车停车场有效使用。文/本报记者刘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