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从业超过20年的专业汽车媒体人。和现在的网红KOL不同,我们这些人从杂志、报纸等平面媒体时代成长起来,做起事来比较严谨,因为我们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最终都会被白纸黑字地印刷出来,供读者细品。
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工作态度可以概括为:
字斟虽繁必不敢失严谨
句酌虽累必不敢轻寸心
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我在换车的时候可真是犯了选择困难症。
先说下我换车的心路历程吧:一直都有换车的打算。家里面有几辆车,但都是“老旧燃油车”。那么,到底是继续换油车?还是干脆换辆电车?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借助职业的便利性,我比绝大多数人都能更多更早地接触到各种新车。我当然知道电车有多香,性能有多强、配置有多满、智驾有多顶。不过正是由于接触汽车行业比较深,所以我一开始对电车是持观望态度的——毕竟新鲜事物总要花点时间才能变得成熟。经过这10年的发展,电动车型已经从蹒跚学步到了枝繁叶茂,各种车身形式、各种动力形式层出不穷,大量的用户也已经在不断享受着电车带来的各种体验。此时的我也已经抛掉了最后的疑虑,下定决心:既然要换车,肯定是要带电的。
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
考虑到孩子的上学问题,我这些年一直住在北京所谓的学区房里。我们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参数丨图片)80、90年代,地理位置非常好,但配套设施也确实跟不上时代了——连正经的停车位都没有,就更不要提充电桩了。我始终认为,如果买辆电动车,给它充电成为了一件日常功课,那就真是本末倒置了。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面临着充电不方便的情况,所以纯电车型Pass。
接下来继续在混动和增程的动力形式中做选择题。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都在研发混动技术: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等,但我还是觉得有两点不够满意:第一,为了将内燃机和电动机更好地整合在一起,混动系统变得复杂无比,比如光变速箱就整出了3速、甚至4速。众所周知,系统越复杂、就越容易出故障,这个风险是必须要考虑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有电池和电机的加持,但混动车型说到底还是一辆燃油车——这在体验上还是会打一些折扣的。综上考虑,增程就成为了我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我的实际用车需求。目前家里的几辆车以轿车为主,不便于一家人共同出行;轿车底盘低,无法应对轻度越野路面;再加上家庭成员的个头也都比较高,对空间要求比较高,所以一辆大6座的SUV成为了必选项。
一旦把范围缩小到增程式大6座SUV,其实选择就没有那么多了。
首先一个想到的自然是理想L系列。要说L系列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确实非常到位,但我却并没有选择。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李想这个人并不喜欢。其实在汽车之家时期,李想和我算是同行。当时还是非常佩服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能把汽车之家做到行业第一。那时我对李想还是非常敬重的。不过,随着李想开始造车之后,尤其在公共平台上频频发声、今天怼这个、明天说那个,我就开始对他粉转路了。我认为即便获得一时的成功,也不必对别人指指点点,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或许李想这么做有自己的道理,但却让我非常反感——出于此,我自然就不会考虑L系列了。或许有不少朋友也有我这样的感受,咱们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咱们继续说选车这件事。排除L系列之后,想要选择一辆在空间、配置、智驾、品质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6座SUV,其实也就是问界系列车型了。
说到这里,再插播一下我个人对于问界、对于鸿蒙智行的认知吧。其实作为一名传统汽车媒体人,我原来对于造车新势力是持怀疑态度的。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对这些企业到底会不会造车而产生怀疑。当然,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确实有些企业被淘汰了。但随着与问界团队、鸿蒙智行团队接触多了之后,我逐渐发现,问界品牌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毕竟问界的背后有华为这样的全球一流科技做支撑,也有着赛力斯这样的传统造车企业做基础,二者结合,理应打造出优秀的产品。
这个“理应”当然不是臆测,而是与问界及鸿蒙智行背后的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多次接触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些交流之后,我意识到问界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实打实地集中全球最顶尖的资源为我所用。这么说也并不是我一家之言,那么多选择问界的消费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问界的产品序列里,满足大6座的一共有三款——M7、M8和M9。开始有换车想法的时候,M8还没有露面。M7的尺寸略小,而M9则有些偏商务了。正在纠结中,正好听到了M8即将上市的消息,于是就开始重点关注了。
随着M8的信息不断露出,我也对它越来越感兴趣。早早在今年3月6日开启小定的时候就下了单。终于,借助工作的便利,在3月底就第一次见到了M8的实车。说实话,见到M8之后,我就立刻下定决心了——因为这个车真是找不到什么明显的短板。
外观方面,它显得更加年轻时尚,尺寸和M9几乎一样,但整体更加匀称。内饰方面,配置当然没得说,质感和配色也很棒。车机和智驾方面,那就更不用怀疑了。买问界,可能大部分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智能化吧,我也不例外。
很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M8的动态试驾开启了。开上M8之后,我觉得它非常适合我的口味。这些年的汽车媒体生涯中,我开过非常多的豪华车,尤其是BBA的D级轿车。前些年,我手头曾经有多辆诸如S级、7系、A8及雷克萨斯LS这样的经典车型,直到现在手头还有一辆2017年买的7系(G12)。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豪华轿车那种稳健、从容,同时动力和底盘功力又深不见底的感觉的。我在M8上也有着类似的体验。
首先,它的静音性非常好。很多人认为电动车天生就应该安静。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了发动机这个最大的噪音源之后,其他的噪音反而会变得更加明显,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消减来自于不同位置的噪音。M8在6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比宝马X7和奔驰GLS的噪音还要低3分贝,这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把车开起来,静谧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车一安静,高级感立刻就出来了。
在试驾过程中,我还刻意启动增程器,体会了一下此时的噪音表现如何。但实际情况时,根本分辨不出来增程器是否启动。即便在等红灯的状态下,也需要仔细辨认,才能有一点点感觉。其实在解决增程器噪音和振动问题上,华为和赛力斯的技术团队是花了很大力气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如此。甚至结合导航和路况信息还能做到让增程器尽量在行驶过程中启动补电,拥堵或等红灯时尽量不介入,以保证全程零打扰——确实挺神的。
其次,它的悬架表现也很优秀。整体来看,M8的悬挂设定是偏舒适的。这不光体现在比较软,在一些细节方面做得也很到位。例如在高速通过匝道时,悬挂对于车身的支撑是足够到位的。而且慢速通过较高的减速带,车身跳动也非常柔和,车身下坐之后回弹的力度控制很好,感觉先被吸住,然后逐渐释放,透着一股子高级车的既视感。有此表现,双腔空悬+EDC电控阻尼减振这些硬件自然功不可没。但同时还要看到,整个背后的研发团队对于高级的驾乘质感的把握也很准。
说到这里,就再扯远一点。在这段时间与华为与赛力斯团队的交流中,我见到了很多来自于全球的顶尖汽车工程师,他们之中有的来自于奔驰宝马、有的来自于大众、还有来自于兰博基尼这种超跑团队的核心技术人员。这些人在车辆操控性、底盘调校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这也恰恰是欧美汽车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最具竞争力的细分领域。在聊天的过程中,这些工程师惊叹于中国汽车行业进步之快的同时,同样表示非常有收获。因为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智能化、电动化的技术使得他们在底盘调校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既要又要”的需求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全球其他市场来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已经是Next Dimension(另一个维度)般的存在,在这里他们能做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当然在试驾体验中,智驾、智舱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依旧是一流的存在。可以这么说,我是以一个准车主的比较挑剔的眼光去审视问界M8的——毕竟只下了小定,发现任何不称心的地方,随时可以退。可最后的结果是,4月16日上市活动的现场,价格公布后我第一时间就转了大定并锁了单。
接下来就是盼望能尽快拿到爱车了,哈哈。至于配置、颜色的选择以及提车上牌的过程,咱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