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蒙城县城关街道深耕庄子文化底蕴,广泛开展“听蝶音、聚蝶力、筑蝶巢、展蝶翼”系列行动,推深做实“蝶变工作法”,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听蝶音:广开言路架起党群“连心桥”
坚持把民意作为基层治理的“风向标”,构建“全维度倾听、全方位响应”的民意吸纳体系。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线上依托“小微权力一点通”、12345热线,打造24小时民意窗口;线下在15个社区的小区入口、休闲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醒目位置,设置48个“蝶语信箱”,实行“专人专管+匿名投递”机制,让群众诉求“愿投、敢投、乐投”。组建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敲门五件事”暖心走访志愿服务队,累计收集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各类意见建议2100余条。建立“分级办理、闭环管理”机制,按照“收集—分类—交办—反馈”流程,将问题划分为民生服务、矛盾调解、基础设施3大类,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办结率达98%,让治理脉搏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
聚蝶力: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强磁场”
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轴心”作用,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施“红色头雁”培育计划,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开展“书记领办重点项目”活动,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新业态党建等难点问题,确定书记项目32个,带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0余个。组建由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两新”组织参与的“党建联盟”,签订共建协议36份,联合开展“红色代办”“政策宣讲”等服务活动80余次,形成“大事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治理合力。推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三亮行动,设立党员责任区78个、党员示范岗159个,17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在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筑蝶巢:多元共治打造服务“生态圈”
建强网格治理“神经末梢”,将全域划分为15个一级网格、53个二级网格、131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N名红管家”,在老旧小区等薄弱区域设立“流动网格服务站”,每周定点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实现网格服务“全覆盖、无盲区”。完善矛盾调解“多元矩阵”,建成“人民调解室”16个,吸纳退休法官、乡贤能人等组建32支“有事好商量”调解队,创新“听诉求、析症结、调矛盾、访成效”四步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382起,调解成功率达96%。推行“治理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配置米油、日用品等50余种商品,引导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积累积分兑换商品,今年以来累计兑换积分2万多分,带动2300余名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事务,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
展蝶翼:科技赋能跑出治理“加速度”
秉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建成25个“一站式党建服务阵地”,整合社保缴纳、老年证办理、公积金查询等175项高频民生事项。依托“政务服务直通车”专栏,实现申请受理、材料提交、进度查询全流程线上办理,累计服务群众2.3万人次。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针对背街小巷、地下车库、开放式小区等治理盲区,新增200余套高清智能摄像头;为217家“九小场所”安装智能烟感监测系统;在老旧小区部署88个电动车禁入电梯识别管控系统,有效推动治理模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升级。2024年累计提前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独居老人异常情况等问题83起,让科技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
下一步,蒙城县城关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数字治理”模式,以更高标准推深做实“蝶变工作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绘就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