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是全国第二个偏头痛关爱月。近日,来自全国的偏头痛专家齐聚南京,共话如何提高偏头痛认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偏头痛:被低估的“隐形健康炸弹”
偏头痛以单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典型表现,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医师、国际头痛学会理事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患者发病的时候严重影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三叉神经血管理论。”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陈春富教授认为,“简单来说,偏头痛的‘源头’在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当三叉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被激活时,会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其中关键的“幕后黑手”就是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会导致血管舒张、血浆外渗,进而引发神经源性炎症。疼痛信号沿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一路传递,最终抵达大脑高级皮层的疼痛中枢,于是患者便感受到了剧烈的头痛。”
偏头痛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女性是偏头痛的“重灾区”,成年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3~4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激素变化。女性体内的CGRP水平本身就高于男性,而月经周期、妊娠期、围绝经期等阶段的激素波动,会进一步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门槛”,使女性更容易发病。如果女性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频繁头痛,很可能是月经性偏头痛在“作祟”。
偏头痛传统药物的“硬伤”与CGRP技术的突破
偏头痛患者如果每月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等)止痛药超15天或曲普坦类药物超10天,可能陷入“越吃越痛”的恶性循环,约9.1%~12%的偏头痛患者因用药不规范,成为难治性头痛,治疗成本是普通偏头痛3倍。同时指南推荐偏头痛急性治疗首选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疗效不佳者使用曲普坦等特异性治疗药物,但是有研究显示,中国有36%的偏头痛患者对曲坦疗效不佳。针对这类患者既往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偏头痛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导致卒中的最重要的非传统因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三高等)偏头痛共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种共病形成恶性循环:三高加速血管损伤,偏头痛引发的血管异常反应进一步增加卒中风险。传统偏头痛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曲普坦类和麦角胺类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或存在禁忌。
“CGRP是近年来发现的偏头痛治疗新靶点,CGRP是引发偏头痛的‘核心信使’,而 CGRP 受体拮抗剂就像‘刹车装置’,能从源头阻断干坏事的血管炎症和疼痛信号传递,能够快速且持久地缓解偏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而且按需服用可减少患者每月偏头痛天数,不会产生MOH,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陈春富教授说。
中国偏头痛防控:从“散兵游勇”到“精准布阵”
调查显示只有52.9%的偏头痛患者到医院就诊过,于生元教授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对偏头痛认知度不高,靠忍、靠药店买止痛药治疗;另外就是患者在医院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医生就给开点止痛药,导致患者转为自我药疗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各界对偏头痛的关注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力量联合倡议发起了中国‘偏头痛关爱月’;于每年的5月份集中开展‘偏头痛关爱月’系列公众科普以及患者关爱活动,并将5月27日作为‘偏头痛关爱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和义诊活动。今年我们还特地发布了首部面向偏头痛患者的实用指南——《偏头痛答案书》。”
在偏头痛学科建设方面,董钊教授分享:“为了提升医疗机构对偏头痛的诊疗能力,我们从2022年8月就开启了《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目前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成了600余家头痛中心和头痛门诊,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头痛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初步建立了以点及面,覆盖全国的中国头痛防控基地网络。随着头痛防控基地体系建设的提速,为了确保偏头痛治疗的同质化,我们也开始建立并推广统一的《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质控标准》。另外,我们还在2023年成功申请到我国头痛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偏头痛专病队列及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研究》,其中一个课题就是:偏头痛分级诊疗质量控制网络体系的建立与推广。通过质控巡查,帮助头痛防控体系成员单位规范诊疗流程,提升头痛中心和门诊的诊疗质量和患者服务水平。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头痛防控体系,推广统一的质控标准,提升头痛诊疗的同质化水平,最终实现90%头痛患者在当地得到规范诊疗和疾病管理,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偏头痛当前诊疗中存在的挑战以及学科发展中存诸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卢林教授就提出了《关于提升中国偏头痛规范诊治能力及加速医药创新的建议》,于生元教授认为卢林代表的建议充分反映了当前在偏头痛防治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大问题:诊疗能力不足与创新药物可及性缺口,很有意义。一方面,尽管头痛专病培训已使诊断率突破20%,但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尤其欠缺专业医师队伍支撑。解决之道在于加速建设头痛亚专科,以‘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推动标准化诊疗能力下沉。另一方面,偏头痛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失能性疾病,患者常误认其为‘小毛病’而自行滥用传统止痛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合长期使用传统的止痛药。因此也需要普及创新治疗方案,加速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及可支付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最后,于生元教授提醒,偏头痛患者若频繁头痛发作、止痛药效果变差,别再 “硬扛” 或 “乱用药”,直接在小程序上搜索“头痛防控地图”即可查询到距离最近的头痛门诊,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头痛门诊就诊,科学防治偏头痛,从来都不算 “小题大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