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



  日前,中国农技协、江苏省科协分别公布首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和江苏省科技小院名单。溧水青梅科技小院入选国家级名单,溧水蓝莓科技小院和梨科技小院入选省级名单,今年我区新认定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南京各区之首

  什么是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科学技术+农村小院”,是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前往“农家小院”,从事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工作,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把高质量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以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区科协紧扣区委要求,在省市科协的关心支持下,按照“问题驱动、人才培养、产业联动”方式,坚持“早培育、实推进”工作原则,打造“零距离、零门槛”科技服务模式,推动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精彩书写了农业人才与乡村振兴在溧水相互奔赴的科技小院故事。4月25日,山西岚县考察团专程来溧考察学习科技小院建设经验。5月13日,省市科协领导来溧水调研,对我区科技小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青梅科技小院

产业链破局 “酸果子”变“甜经济”

  在晶桥镇笪村200亩青梅试验田里,南京农业大学高志红教授正带着研究生团队修剪枝条。这些看似普通的青梅树,是试验推广的新品种,承载着笪村青梅产业升级的希望。2024年12月,江苏省溧水青梅科技小院正式落地笪村。在区科协的牵线下,高志红团队带着“党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模式扎根笪村,让科研成果“跳”出论文,直接“种”进地里。



  为打通产业链,笪村配套建设了3000平方米青梅加工中心,年加工量达1500吨,产值突破3000万元,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村民算了一笔账:“青梅基地之前是低效坡地,没什么收入,现在挂果就能增收,还能在加工厂打工,两份收入!”目前,该项目已吸纳50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设施完善的研究生公寓

  “科技小院是连接实验室与农田的桥梁,通过专业化技术指导、科学化品种改良及系统化产业链延伸,正全力助推笪村打造一枝独秀的青梅产业。”笪村党总支书记陈超表示。

蓝莓科技小院:

标准化种植壮大“蓝色产业”

  在位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溧水蓝莓核心产区,全产业链生态已初具规模: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精准调控蓝莓生长环境,2500瓶组培苗的育苗中心培育优质种质,科普教室定期举办“田间课堂”实现科技惠农。依托南京市蓝莓专业技术协会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建的科技小院,“协会+基地+农户+标准化”模式正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由南京林业大学李维林教授领衔,自2023年起常态化驻点指导,已建成国内领先的蓝莓种质资源库,收集资源近200份,突破杂交育种关键技术,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优瑞卡、F6、L11等8个蓝莓新品种在当地转化推广。“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种植水平。”溧水蓝莓协会会长周辉表示。



  目前,溧水正加快改建科技小院办公生活区,为科技小院团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的价值在于贯通‘实验室-农田-市场’转化通道,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随着精深加工板块的延伸,溧水蓝莓产业正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范式。



梨科技小院

博士生团队当起“果树管家”

  溧水梨科技小院自筹建以来,共入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20名,现常驻研究生10名(其中4名博士,6名硕士研究生),入驻研究生共同承担梨生产技术科普宣讲工作,实现零距离科技志愿服务。



  溧水梨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绍玲院士团队领衔,核心成员共8人,专业领域覆盖梨产业全链条,从种质资源评价、品种选育到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均有涉及。团队以田间课堂、技术培训为载体,将疏花疏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面对面传授给农户,同时把宁梨早翠、宁早金、宁晚翠、宁虹等多个成果在小院转化落地,成为当地果农信赖的“科技保姆”。



“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溧水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不仅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战阵地,更通过“零距离”服务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从青梅的全产业链打造,到蓝莓的标准化生产,再到梨树的智慧化管理,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作为衔接高校科研与田间地头的纽带,溧水这三座科技小院不仅搭建起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更借助科协的精准助力,让科技成果切实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记者 |韦蒋

素材来源|溧水区科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