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聪他是曾经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倚重的幕僚,被誉为“金小刀”,政坛素以精准、冷锐、执行力强著称。
沈富雄,曾出身民进党、后来与蓝营关系密切的资深评论人,也公开评价:“请不要忘记金溥聪的功劳。”
难道真是蓝营大团结了?
金溥聪的功劳
1993年8月,台湾政坛发生了一场深刻的裂变。
赵少康、郁慕明等一批具有保守意识形态的国民党骨干,因强烈不满李登辉对党路线的调整,愤然脱党,自行筹组新党。
新党成立之初声势浩大,组织动员迅速,在首次“立委”选举中一举斩获21席,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大势力,一度被视为政坛异军突起的“制衡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派系分裂与权力斗争接踵而至,内耗不止。至2001年年底“立委”选举时,仅保住一席,沦为边缘化政党,政治影响力大幅缩水。
2000年,“总统”大选结果再次引发震荡。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宋楚瑜以极小差距惜败陈水扁 。
他随即于当年3月31日成立亲民党,试图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其政治理想,也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分裂态势。
自此,国民党、新党与亲民党三者虽源出同门,却各自为政。
但面临共同的政治对手——民进党,这三党最终选择结盟,形成泛蓝阵营。
这一政治联盟因国民党党旗主色为蓝,遂统称为“蓝营”。
然而,“蓝营”从来不是一块铁板。其内部派系林立,路线分歧明显,始终存在战略协调上的结构性困难。
所谓联盟,更像是在共同危机下的战术合流,而非价值理念的深层认同。
2023年,在蓝营深陷低迷、政治信心普遍动摇的背景下,资深评论员沈富雄在TVBS节目上突然高调发声。
他公开表示:“金溥聪的功劳很大。”
这句话在当时被不少人解读为蓝营重拾团结信号的象征,是一次试图凝聚共识、唤回信任的言论操作。
沈富雄此前还盛赞金溥聪“威震全台、闻之心惊、继之野清”,称其一旦出面,蓝营内部的纷争与混乱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沈富雄的真实立场并不难辨。
他自上世纪起即为坚定“台独”支持者。
虽然在民进党内部屡受排挤,最后脱党而去,但他的核心政治认同始终未曾改变。
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蓝营政论节目,只不过是借反民进党话术塑造“独立”形象,实际上是披着“蓝皮”的“绿骨”,本质依旧带有浓厚独派色彩。
而金溥聪本人,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金溥聪性格不拘一格,语言尖锐,风格犀利,政坛私下称其为“金小刀”,寓意其出手果断,攻势凌厉。
其选战策略以“准狠”著称,从不拖泥带水,直击要害。
在选战布局中,他强调舆论掌控、媒体节奏与民调科学,淡化传统派系操作,形成了与旧政治力量明显不同的“金氏战法”。
2005年马英九出任国民党主席后,金溥聪几乎全权主导党内各项重大选战。
2010年“五都选举”,他临危受命,统筹全局,尽管整体票数未达预期,但实现了“保三席”的战略目标,为两年后的“总统大选”奠定基础。
2011年,他卸任党秘书长,接手马英九竞选连任总部执行总干事职务,全力以赴操盘“总统”、“立委”合并举行的“二合一”大选。
这一战,堪称其政治生涯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他大幅革新选战打法,组建年轻化发言人团队,深耕社交媒体宣传,加强网络响应机制,在南部布置“青年刺客”,以轻骑兵姿态冲击深绿地盘。
同时,通过柔性方式协调派系,最大化整合资源,成功将马英九送上连任之位。
尤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9月,金溥聪突然访美,与几乎同时在美造势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隔空交火”。
金此行精准揭示蔡英文两岸政策中的模糊地带,还成功压制民进党在美舆论空间,强化了国民党与美国之间的战略沟通。
此役被称为一次典型的“对外战略反制操作”,其政治敏感度与执行力再次获得高度评价。
在那个时期,马英九几乎将国民党内部改革与外部应对全权交由金溥聪主导。
可以说,金不仅是马英九的“首席谋士”,更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蓝营的权力运作与选战思维。
沈富雄可不蓝
很多人以为沈富雄是“蓝骨”,这是对台湾政坛结构认知的重大误判。
实际上,无论是他的成长轨迹、学术背景,还是政治路线与言论风格,沈从来都不是泛蓝阵营的一员,他甚至连“中立”都算不上,而是一位在不同政治语境中反复游移、始终保留独派核心立场的老牌知识分子型政治参与者。
沈富雄出生于1939年,台南人,早年展现出非凡的学业天赋。
在台南一中初中部连续数年名列第一,顺利直升高中部,之后更以优异成绩保送进入当年全台最具竞争力的台大医学系。
进入大学后,他在学术成绩之外再显“跨界能力”,大一阶段便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在学生时代便已同时掌握了医学与法学的基础资格。
服完兵役后,他赴美深造,于美国加州大学取得药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担任副教授,并从事临床医学工作。
从专业资历来看,沈确实是一位标准意义上的“医界精英”,不仅具备研究能力,更拥有临床经验和教学履历。
在台湾社会高度尊重“知识阶层”的语境中,他的这段经历无疑为其后来的政论生涯积累了不容忽视的权威光环。
上世纪70年代,沈富雄身在美国,活跃于“台独”社团之中,曾长期担任重要骨干。
他在多个场合大力宣扬“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政治主张,力图将“台湾主体意识”从族群认同上升至国家认同。
因为在海外推动“独立建国”理念过于激进,他一度被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列为“黑名单人物”,禁止入境。
1987年台湾解严,沈富雄得以返回。
他最初重拾医职,但很快投身政治,加入民进党,并成为陈水扁主导的“正义连线”成员,是“扁系”在早年最倚重的理论型盟友之一。
事实上,陈水扁2002年所提出的“一边一国论”,其原始理论蓝本与论述框架,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沈富雄在早年间的论述。
2007年,沈因路线与派系分歧退出民进党,之后逐步转入媒体圈,成为政论节目常驻嘉宾。
2008年,马英九执政初期试图以“开放包容”姿态整合社会资源,曾提名沈富雄出任“监察院副院长”,引发一时舆论风波。
但提名最终未被通过,其一是因泛蓝“立委”普遍对沈缺乏政治信任,其二是因前“立委”邱毅爆料,沈曾在早年赴美途中被查出携带禁药入关,导致提名在程序阶段即遭否决。
自此,沈富雄彻底转型为媒体型政治人物,频繁出现在《少康战情室》等偏蓝立场的政论节目中,与赵少康等媒体大佬互动频繁,由此被部分外界误判为“已转向蓝营”。
然而,沈本人对绿营政客的猛烈批评,往往围绕执政能力与行政判断,而非核心意识形态。
相较而言,他对国民党的嘲讽与否定也从未间断,只是因其频繁出现在泛蓝平台,才形成“立场反转”的错觉。
尤其在近年疫情议题上,他公开主张“躺平防疫”,主张取消居家隔离制度,多次否定台当局防疫政策。
即便每日岛内死亡人数持续破百,他仍坚持其“全民应对病毒自然化”的极端立场。此举虽吸引不少关注,但在医界与公众中引发巨大争议。
与此同时,他在接受采访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与距离感。
邱毅曾公开指出,沈富雄不仅难以配合采访,甚至曾要求记者付费才能获得访问机会,其言语与行为中常透露出“恃才傲物”的气质,仿佛自己永远高人一等、言出皆为金句。
值得注意的是,沈对蓝绿双方始终都保持着攻击性评论姿态。
对于大陆,更是毫不讳言地批评其两岸政策与民族认同;对蓝营,他则不吝讥讽其政治迟钝与战略失败;而对民进党,他虽持长期批判立场,却从未否定民进党本身的“历史正当性”,这才是判断其政治立场的真正坐标。
归根结底,沈富雄从未转蓝,更未“变红”。
全得罪一遍
国民党近年来屡战屡败,民调持续下滑,社会信任流失严重,其深层原因固然复杂,但若说其中没有“太把沈富雄当回事”这一因素的推波助澜,恐怕无法令人信服。
沈富雄,长期被部分蓝营人士误认为是“外援型智囊”,实则早在其政治生涯初期便已明确站队“台独”阵营,且至今未曾动摇。
他与陈水扁之间的决裂,并非源于理念分歧,而是直接导火于“陈由豪政治献金案”。这一事件不仅让沈与“扁系”关系彻底破裂,也导致其与亲绿媒体“三立”全面交恶。
曾经的同志瞬间转为敌人,沈成为绿营名嘴集中火力的攻击对象,在政治舞台边缘徘徊许久。
面对资源封锁与舆论冷落,他选择另谋出路。
于是开始频繁亮相TVBS、中天等泛蓝媒体,以批判民进党之姿争取曝光,重塑影响力。
他未曾真正与民进党理念划清界限,只是选择在特定时刻以“反绿”为包装,借平台存身,其本质仍是一名“台独意识坚定、操盘策略灵活”的政治投机者。
曾经的马英九与金溥聪竟一度对其言辞信以为真,甚至考虑将其纳入体制。
2008年,马政府试图提名沈富雄担任“监察院副院长”。
此举引发蓝营基层震动,最终在“立法院”审查阶段遭邱毅揭露其早年携带违禁药物入境美国的旧案,提名案当场否决。
此后,沈非但未感感念,反而在公开场合对马英九、朱立伦展开猛烈抨击。
他声称“国民党若要重生,必须先清理门户”,点名三人应退出政坛。
马英九与朱立伦曾是他节目中屡次赞誉的对象,如今却成了口中“绊脚石”,仅因他们不再为他提供政治舞台,也不再为其言论背书。
至于傅崐萁,与其并无过往交情,立场上分歧极深。
傅多次拒绝回应沈的言论,甚至在公共场合明确切割。
而沈则反复将其描述为“立法乱局的源头”,借舆论围攻,意图将其推向政治对立的最前线。
4月3日,“罢免案”正如火如荼之际,沈富雄突然以“和平停战”为名,抛出六点建议,内容令人哑然。
其第一、二项建议,要求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以党主席身份“亲自下令”,全面终止罢免攻势,试图将整起社会动员直接按下暂停键。
第三项建议,主张由蓝绿白三方“联合罢免傅崐萁”,将一名现任“立委”点名为“立法困局总根源”。
第四、五两项建议则要求蓝白无条件解冻此前冻结的政府预算,不设任何行政说明,逻辑上近乎等同于“交权不问责”。
第六项建议涉及韩国瑜,沈主张应由三党协调决定其是否适任“立法院长”,并直接引用绿营选民“仇恨值高”的情绪理由,意图在程序之外否定其政治正当性。
从整体来看,这六点建议的底层逻辑非常明确:民进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在野党;罢免行动不应受到批评,批评的应是被罢免者;预算不该冻结,冻结者应先道歉;而立法机构的乱局,不是制度问题,而是蓝营人选问题。
如果真照此“方案”执行,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蓝白两党政治信用全线崩溃,制度平衡机制名存实亡,民进党以“唯一合法治理者”姿态长期执政,舆论空间被进一步收编,民主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沈富雄不再掩饰自身立场倾斜,不再维持“居中批评”的假象,而是直接为绿营政策提供“话术支援”。
本质上,是一次彻底的“投名状”。
沈富雄近年言论愈发激进,逻辑愈加单边,判断力明显滑坡。
年逾八旬,原可平稳谢幕,结果一再抛出这种惊天言论,还是早点想想安度晚年吧。
参考资料:
揭秘“大佬”沈富雄:狂傲自大看谁都平庸,结果却被邱毅瞧不起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