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围起来收费已辟谣,其他真围起来的地方呢?
文/叶雨秋
壶口瀑布前矗立的灰白高墙、杭州湾跨海大桥刻意雾化的玻璃幕墙、日照海滩延绵数公里的铁网围栏,这些人为设置的物理屏障,正在将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观切割成碎片化的"门票展品"。这场以"保护管理"为名的景观圈地运动,实质是地方政府与资本力量合谋的公共资源私有化进程。当公民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基本权利需要支付"买路钱"时,暴露的不仅是市场逻辑的僭越,更是公共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困境。
一、圈地逻辑:从公共物品到地方私产的异化
自然景观作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其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在《风景名胜区条例》中早有明确定位。但现实中,"属地管理"原则往往异化为地方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以壶口瀑布为例,陕西、山西两省各自修建观景平台,通过物理隔离将完整的自然奇观割裂为两处收费景点。这种行政边界对自然景观的强制性切割,使得黄河奔涌的自然伟力沦为地方财政的提款机。
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在此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旅集团通过PPP模式取得景区运营权后,便以"提升游览体验"之名大兴土木。杭州湾跨海大桥玻璃幕墙的雾化处理、象鼻山景区刻意种植的竹林屏障,表面是"安全防护"或"生态修复",实则是制造视觉垄断的收费壁垒。这种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视觉私产"的操作,本质是资本对公共空间的殖民。
二、门票经济学:短视发展观的恶性循环
地方政府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已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闭环。某5A级景区的财报显示,门票收入占其总营收的72%,而二次消费占比不足15%。这种畸形收入结构倒逼管理者不断强化物理围挡——当游客在景区外就能观赏核心景观时,精心打造的收费项目便失去存在价值。于是,从三公里外的游客中心到观景台之间的摆渡车,从"最佳拍摄点"的付费平台到夜间灯光秀,层层收费设计构成了精密的利润榨取系统。
这种发展模式的代价极其沉重。云南某古镇因过度商业化导致客流量五年下降40%,陕西某丹霞地貌区因违规建设观景台引发地质隐患。更致命的是,物理围挡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当游客需要透过收费窗口欣赏山河壮美时,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已然动摇。
三、治理困局:法律失灵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夹击
《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不得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入风景名胜区进行正常的游览活动"。但现实中,地方政府通过"景区范围重新划定"等技术手段,将原本开放的自然区域纳入收费管理。桂林象鼻山公园将观景视线范围内的漓江水域划为"核心保护区",实质是创设新的收费依据。这种"合法化"操作暴露出现行法规的模糊地带与解释弹性。
监管体系的碎片化加剧了治理失效。自然资源部门关注生态红线,文旅部门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侧重财政收入,多元目标的冲突使得违规围挡行为屡禁不止。2023年曝光的某海滨景区违规圈占公共沙滩事件中,六个相关部门的相互推诿,最终以"历史遗留问题"草草收场。这种监管真空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肆意妄为。
四、破局之道:重构自然景观的公共属性
破解困局需要系统性制度创新。首先应修订《国家公园法》,明确自然景观的全民共享属性,严禁任何形式的视觉垄断。可借鉴美国国家公园制度,规定主干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不得设置收费观景设施。其次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对壶口瀑布这类跨省景观实行统一管理,打破行政壁垒对自然完整性的割裂。
在技术层面,可运用数字治理手段打破物理围挡。杭州西湖"还湖于民"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AR导览系统、智能观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既能提升游览品质,又可避免粗暴的物理隔离。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思维,张家界景区通过降低门票价格、发展特色民宿集群,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三年增长150%的案例证明,破除门票依赖反而能激发更大市场活力。
当长江三峡的峭壁不需要付费望远镜才能观赏,当泰山日出不再被收费观景台垄断,我们才能真正确立"江山属于人民"的现代治理伦理。自然景观不应是装在收费盒子的展品,而应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无界画廊。打破圈地围墙,不仅关乎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重建公共空间、重塑治理伦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