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东之旅堪称特朗普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

仅在沙特就签下超 1.2 万亿美元的能源与防务合作协议,加上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的投资承诺,累计吸金突破 2 万亿美元。

于是膨胀的自信下,他在耶路撒冷公然宣称中国在中东的贸易扩张即将终结,甚至放言要重建美国主导的中东贸易体系,意图通过联合海湾国家签署排他性贸易协定,将中国从 “一带一路” 关键节点挤出去。

其团队更授意智库发布报告,宣称中东石油美元正回流美国,中国基建模式将失去融资优势。

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国又有何对策?



态度骤变的三重压力

然而戏剧的是,口出狂言没多久,特朗普突然在白宫记者会抛出 “期待访华” 的橄榄枝。

他为何对华态度转变这么大?



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美国国内麻烦事儿一堆,尤其是中期选举前 100 天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政府压力山大。

先说农业州,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 25% 关税后,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直接跌了 18%,美国种大豆的农民损失惨重。



像艾奥瓦州,当地 40% 的大豆都靠卖到中国,现在预计损失超过 30 亿美元。

农民们受不了了,协会说要组织 20 万人去华盛顿示威。

要知道,艾奥瓦州可是特朗普 2016 年赢下的关键州,属于铁锈地带。

这里的选民对经济变化特别敏感,如果示威闹大了,肯定会影响特朗普在这些地方的支持率。



而且,汽车产业也没好到哪儿去。

底特律三大车企因为中国暂停进口美国产的变速箱,不得不临时关掉 5 家工厂,每天损失 4.2 亿美元。



密歇根州生产的变速箱占全美 60%,其中 35% 都出口到中国。

工厂一关,2.3 万名工人没活干,上下游供应链十多万人也受影响。

密歇根州州长直接喊话 “别再搞贸易冒险了”,说再这么下去美国汽车产业的生态系统都要被毁了。



铁锈地带的制造业岗位从 2018 年到现在已经减少了 12%,特朗普当年承诺的 “制造业回流” 本来就没兑现多少,现在问题这么严重,选民肯定更不满意。

不仅如此,国际上,美国的中东盟友也没那么听话。



沙特虽然跟美国签了军购协议,但还是坚持和中国合作建设红海新城,阿联酋更直接,把和中国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提高到 40%。

以前美国想孤立中国,现在看来根本做不到。



中东国家更愿意和中国合作,中国已经成了中东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面对这些内忧外患,特朗普现在急着寻求外交突破,提出访华其实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挽救自己的选情。



访华请求的三大真实企图

所以特朗普政府表面上喊着 “重视中美关系”。

其实背后打了一堆算盘,主要有这么三手算计。



先说俄乌冲突这事儿,美国其实是想甩锅给中国。

仗打了一年多,美国自己麻烦不断,国会里共和党人嫌花钱太多,停了对乌克兰的援助,欧洲盟友也抱怨美国让他们当 “冤大头” 承担战争代价。

特朗普政府就想扯着 “中美一起劝和” 的旗号,逼中国去劝乌克兰和俄罗斯停火。



但这背后还藏着三个小心思。

一是把北约东扩引发冲突的责任推给中国,说 “谈不拢是中国的问题”,给自己在欧洲的战略失误找替罪羊。

二是想让中国掏钱参与乌克兰重建,毕竟重建可能要花 5000 多亿美元,美国想让中国至少承担 30%,减轻自己的财政压力。

三是在欧洲盟友面前装和事佬,掩盖自己对俄制裁搞乱全球能源市场的烂摊子。



再说特朗普个人的选情。

现在 “通乌门” 调查闹得凶,很多摇摆州选民觉得他勾结外国干预选举,支持率跌了不少。



因此他就想学 2018 年跟金正恩会面那套,借访华给自己打造 “全球领导者” 的人设。

全是摆拍给媒体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觉得他能跟中国这样的大国平起平坐,洗掉国内调查带来的负面形象。

他的团队算过,如果访华期间正面报道多,能拉回几个百分点的独立选民支持,这对关键摇摆州的选票很重要。



最后是经济上的无奈妥协。

别看美国天天喊 “减少对中国依赖”,其实根本离不开中国。



90% 的稀土加工、75% 的锂电池原料都得从中国买。

特斯拉上海工厂承担了全球 40% 的 Model 3 生产,断供的话美国电动车产业至少倒退三年,连军工用的关键材料也撑不了多久。



访华前,美国其实已经悄悄放宽了部分芯片设备出口限制,这次还准备用 “取消关税”“多买农产品” 当筹码,说白了就是求中国别卡供应链的脖子。

这三手算计,就是美国既想打压中国又离不开中国,既想装强硬又被国内问题拖后腿。

为此特朗普团队还准备了一堆应急方案,每个细节都是为了选举投机,根本不是真心想搞好中美关系。



中方反制组合拳

面对美国 “一边谈判一边搞小动作” 的老套路,中国直接按市场规则出手,对美国产的共聚聚甲醛征收 74.9% 的反倾销税。

这招看起来是经济手段,实则刀刀戳中美国的要害。



首先是对美国产业命脉的精准打击。

共聚聚甲醛这东西,是做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中国每年 62% 的进口量都来自美国的塞拉尼斯、杜邦这些大企业。



但这些美国公司过去一直搞低价倾销,成本 1.5 万美元一吨的东西,他们只卖 1 万美元,就是为了挤垮中国本土企业。

现在中国一征税,美国企业每吨成本直接增加 1.2 万美元,相当于卖一吨倒贴 2000 美元,根本没法继续卖了。



再说中国在规则层面的反击。

商务部公布了一份 300 页的调查报告,里面用 127 组数据铁证如山:美国企业倾销幅度达到 37%,甚至还附上了他们内部邮件。

比如塞拉尼斯高管指示 “赔钱也要搞垮中国同行”,连美国自己 2019 年承认国内产能过剩的官方报告都被当成证据搬出来了。

这完全是用美国自己定的规则打他们的脸,WTO 挑不出毛病,还成了巴西、印度等国反制美国的教科书。



墨西哥接着就对美国玉米糖浆启动调查,南非也开始查美国钢材,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对美国低价倾销的反击潮。

美国想骂中国搞政治报复,但不敢去 WTO 起诉。



更关键的是,中国同时对欧盟和日本的同类产品也征税,看似一起罚,其实很讲究。

欧盟企业因为没搞低价倾销,税率比美国低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有工厂,影响也不大。

这种 “对事不对国,按规矩办事” 的做法,彻底打破了美国 “中国对抗全世界” 的谣言。



结语

历史终将证明,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中国早已不是被动应对的一方。

当特朗普们还在沉迷交易艺术时,中国正通过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RCEP 区域合作、数字人民币体系等战略布局,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新秩序。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不取决于某个人的政治投机,而在于能否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基石之上 —— 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