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迎小满。当夏风拂过黄浦江面,江南的蚕房里飘着蚕丝的清香,蚕农们忙着收茧缫丝,从古时延续至今的“轧蚕花”喧闹声仍在回荡。

为什么小满被视为“蚕神的生日”?蚕桑民俗如何登上非遗舞台?热闹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农事智慧?新民晚报“节气版·十万个为什么”将从蚕桑信仰到生活细节,揭开小满的千年“蚕纱”。

为何是蚕宝宝的“毕业礼”?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节气,在北方意指“夏熟作物开始灌浆但尚未成熟”的节点,在南方却有着更具诗意的别称——“蚕节”。小满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蚕宝宝的“高光时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研究员方云指出:“小满是江南蚕桑生活的‘分水岭’,蚕宝宝‘上山结茧’,蚕农一年中最紧张的‘养蚕季’进入尾声。”

在小满节气里,蚕宝宝要完成它的“毕业典礼”。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蚕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第五龄末期,蚕体内的丝腺开始分泌大量丝液。此时,它们会停止吃桑叶,进入“吐丝结茧”的状态,并用S形轨迹绕圈,把自己裹成“蚕茧小包裹”。而小满节气温暖湿润、无大风暴雨的天气,正好是蚕宝宝结茧的“理想考场”。

蚕桑的“仪式感”从何而来?

方云指出,古人将蚕视为“天物”,因蚕难养,便衍生出对蚕神的崇拜。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蚕示三牢”的祭祀记录,西周《周礼》更规定皇后需“亲东向躬桑”,而小满恰逢蚕神诞辰,江浙一带由此形成“祈蚕节”。有意思的是,蚕神在不同区域还各有特色,古代官方祭的是“先蚕”嫘祖,民间则信“马头娘”,而蜀地祭的是“青衣神”蚕丛氏,别具地域特色。

“‘祈蚕节’‘蚕花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在此时集中上演。”方云说。历史文献显示,明清时期江南蚕农以小满为节点,既要收茧,又要祭蚕神、谢蚕会。上海及周边地区(如松江、嘉定)还会在小满期间举办蚕花会,蚕农们通过簪戴蚕花、祭祀蚕神、祈福仪式等活动,表达对蚕茧丰收的期盼。正如蚕农常说的:“蚕花茂盛,万事如意。”

这些仪式不仅是祈愿的载体,更是农桑生活的缩影。蚕农在蚕房门前撒石灰画弓箭、摆放泥塑“蚕猫”驱鼠,用螺蛳壳驱“青娘”(病蚕灵魂),看似“迷信”的习俗,实则是古代智慧的结晶。蚕桑不仅关乎生计,更成为串联江南人生活与信仰的纽带。

上海人为什么那么爱蚕丝?

蚕丝被、丝巾、丝绸服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里总能找到一两样蚕丝制品。为什么上海人这么爱蚕丝?虽然桑蚕农事并非上海的“主业”,但蚕桑里刻着海派文化的基因。上海小校场年画中有《蚕花茂盛、五谷丰登》图,牡丹寓意富裕生活,蝴蝶与花猫谐音“耄耋”代表康宁长寿;另有《蚕花茂盛》图,绘制了蚕妇参与的整个育蚕过程,象征着蚕业丰收所带来的富庶生活。


上海小校场年画《蚕花茂盛》


上海小校场年画 《蚕花茂盛 五谷丰登》

明清时期,湖州生丝通过南浔转运至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核心枢纽。开埠后,湖州商人抓住机遇,在上海开设丝行、丝栈,直接与洋商交易。据记载,19世纪末上海91家丝行中,70%由湖州南浔商人经营。这种经济联动不仅推动了上海蚕桑商业的兴起,也塑造了市民对蚕桑制品的偏爱。到如今,古代桑基鱼塘的智慧——桑叶养蚕、蚕粪肥田、鱼塘灌溉,仍然能在上海郊区农业中找到相似范例。方云说:“蚕桑刻进了上海的DNA,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灵感。”

原标题:《新民节气・小满|蚕宝宝要迎来“高光时刻”了?》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方云 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