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袁华:从气化炉到创新高地的科技突围

宁夏日报记者 丁建峰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纵横交错的管道与高耸的塔器构成了一座“钢铁森林”,这里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的所在地。在这片工业图景中,一位戴着眼镜、步履匆匆的科研工作者,正带领团队书写着中国煤化工产业“破壁”的故事。他,就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精细化学品创新团队负责人袁华。

2014年,手握研究生学历的袁华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主动申请进入化工厂气化岗位。这个被工友们称为“黑金熔炉”的岗位,每天与高温、煤灰为伴,是煤制油工艺的“心脏”。书本知识需要实践“淬火”,这为袁华后续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煤制油项目刚产出油品时,袁华就和团队成员一起对装置的费托产品组分进行检测。起初,他们只能认出主要的几种组分,微量甚至痕量组分都无法定性,而对于沸点更高的组分,连碳数分布都很难准确分析,更谈不上确定其含量。面对这些难题,袁华一方面借助现有数据库进行快速粗略定性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将费托油品切割成很多段窄馏分油,经过多次试验,建立适用于不同组分的分析方法,终于摸清了费托油品的特性。

随着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稳定运行,发展煤制油下游精细化工产业,生产高端化、精细化及差异化的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袁华和他的团队对费托下游产品开发也进入了实质性研究阶段。

“费托中间产品具有硫、氮、芳烃含量极低,正构烯烃尤其是ɑ-烯烃含量高等特点,是生产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的优质原料。1-己烯国内仅有7.5万吨/年的产能,1-辛烯则全部来源于国外进口。开发费托合成油分离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技术,对我国高端聚烯烃行业发展意义重大。”袁华介绍。袁华带领团队组成了技术攻坚小组,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确定了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

由于精馏工艺所使用的精馏装置需要24小时长周期连续运行,以验证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他和团队成员经常连轴转。经过2年的技术攻关,终于得到了符合指标要求的产品。但随着煤制油负荷及工艺的调整,费托油品中的ɑ-烯烃含量逐渐下降,最低时比装置刚开车降低了35%,内烯烃则增加了不少,这给分离增加了巨大的难度。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袁华团队瞄准既定研发方向,重新开始验证实验室数据,调整工艺参数,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完成了ɑ-烯烃分离成套工艺技术的开发,成功转化应用于8000吨/年ɑ-烯烃粗分离中试项目,为我国高端聚烯烃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针对表面活性剂原料高碳醇完全依赖进口天然油脂生产或直接进口这一现状,袁华组织研发小组反复做方案、攻难关、测数据、调参数,最终成功开发出高选择性羰基合成专用催化剂和工艺技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熔点复合蜡、煤基炸药蜡等特种蜡产品成功转化应用,并走向全国市场。

从气化技术员到突破国际垄断的科研带头人,袁华用10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论文8篇,授权专利8件。

来源:宁夏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