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宏伟,1982年出生,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乐凯医疗乳剂车间工段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级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央企业“航天技术能手”。202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张宏伟在检测乳剂测试参数
从普通技工到行业翘楚,张宏伟用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不断书写着新时代劳模的奋进传奇:26岁破格晋升技师,31岁问鼎高级技师,34岁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业探伤胶片、医用干式胶片、档案级缩微胶片等研发生产领域的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中国精度”不断刷新技术巅峰。
在精细化工领域,乳剂制备技术被誉为“微观世界的雕刻艺术”,其技术精度直接关系国家尖端装备的性能突破。据悉,乳剂技术的关键核心是微观颗粒,非常精细,只有零点几微米,肉眼看不见。“难点在于需要把它的大小形状结构精雕细琢成规整的颗粒,这就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了。”“但要是做好了,我们就掌握了这个产品的主导权,就能在感光胶片行业站稳脚跟,不会比进口产品差,甚至我们会更好。”张宏伟介绍说。作为乳剂制备领域的领军者,张宏伟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不断深耕乳剂制备技术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宏伟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他们以“毫厘之争”的工匠精神,成功突破乳剂颗粒直径、形态及分布等技术壁垒,实现颗粒精度控制达到0.05微米的国内最高水平,打造出双液双注变速反应卤化银感光颗粒乳剂、水油双相内外双控分散包覆微胶囊乳剂以及固液双相精细微粒制备及匀化乳剂等多种高端乳剂产品,为我国航天、中核等尖端领域刷新着“中国精度”。
在乳剂生产的乳化过程中,电极设备是关键核心,张宏伟所在公司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然而,由于比较冷门且生产成本高,到2020年时,他们已经很难买到进口的电极设备了,公司库存也面临着告急的窘况。
“这么关键的设备,我们受限制太大了,所以我就觉得,咱们能不能自己做?”张宏伟心想,但他随即又想到,进口电极精密脆弱,技术难度极高,自主研发难如登天,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口电极是玻璃材质的,玻璃壁非常薄,乳化过程中常常需要把它伸到液面里面去,特别容易损坏。我们没有库存,一旦设备损坏,生产将陷入瘫痪,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张宏伟介绍说。面对困境,张宏伟没有退缩,尽管知道研发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决定开始自主研发电极设备。
为此,张宏伟一头扎进图书馆,日以继夜地学习研究、比对思考,钻研海量资料,走访多家技术单位虚心求教,希望能将知识与经验融会贯通。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张宏伟研制的初代国产电极设备终于诞生。尽管初代设备存在数值波动大、精度不足等诸多问题,暂时还无法应用于生产,但却点燃了张宏伟心中的希望之火。
此后两年,张宏伟对研发出的设备持续优化改进,不断攻克着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性能优良的国产电极设备终于成功研制出来,并应用于生产之中,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令人振奋的是,进口电极单个零配件约1万元,而他研发的国产电极成本不足100元,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乐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行业树立了自主创新的典范。
扎根感光及热敏材料生产一线23年来,张宏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技术领域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近年来,他主导研发的项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年均降本超百万元,让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强劲生产力,书写了新时代劳动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奋斗篇章。
“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敢想,咱们就去做。只有去做了,就有可能成功!”说这话时,张宏伟的声音铿锵有力,目光坚定而自信。
(文/图 河北工人报记者吕新生 通讯员王佳琦)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