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外交事务》今年 4 月发文《低估中国,美国需要怎样的新联盟来抵消中国优势》,提出美国低估中国是大错。文中承认大国崛起是规律,却又说老大有修理老二的传统,且美国之前都成功化解危机。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蜜月期到 90 年代交恶,再到之后 30 多年合作与竞争,美国至少有五次能成功 “修理” 中国的机会,却都完美错过。如今美国想用关税战逼中国屈服,却发现自己已处劣势。此时想组建新联盟遏制中国,是不是太晚了?

大国崛起是必然趋势,美国自己就是例子。《外交事务》文章指出,中国已崛起,制造业和经济规模是美国两倍,在先进技术如电动汽车、核反应堆、高铁等领域主导地位明显,专利产出全球第一,军事上也超越美国,导弹数量远超美军,高超音速导弹更是领先。报道认为中国崛起严重挑战美国全球地位,需组建全新 “全球优势” 联盟来遏制中国,还称以往大国崛起都被美国 “修理”,中国也难例外。



冷战时期研究发现大国崛起有其必然性。当时美国学者研究表明,人口多、地理覆盖广、经济实力强的国家会超越先驱小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崛起,又被德国和美国超越,就是典型案例。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全球首个 “世界工厂”,凭借纺织业机械化、煤炭钢铁产业扩张,建立海外殖民体系,强化海军保障贸易航线,19 世纪中叶工业产值占全球超 40%,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确立全球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在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门子发电机、巴斯夫合成染料、拜耳医药等技术领先。1871 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铁路建设、钢产量和煤炭产量全面超越英国,20 世纪初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而美国在 1865 年南北统一后,建成横贯大陆铁路,建立统一市场,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在电力、石油、钢铁、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发力,一战前夕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一战时美国远离战火还卖军火,纽约取代伦敦成金融中心;二战时美国制造业和军工体系因战争需求大幅扩张,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培养欧洲市场,确立美元霸权,成为全球霸权国家。1900 年时,英国本土面积 24.4 万平方公里,人口 4160 万;德国面积约 54 万平方公里,人口 6000 万;美国面积 937 万,人口 7600 万。这三国崛起过程印证了大国崛起理论。不过,拿这个例子套印度可不行,这三国崛起借助了两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印度不具备这些条件,很难崛起。更有意思的是新老大崛起后打压老二的过程。

当老二崛起,老大就会出手 “修理”。英德当年互相打压的事暂且不提,说说美国 “修理” 英德的过程。二战中德国战败,战前美国对德国的一些小动作就不说了。战后美国与德国及欧洲纠葛不断。而美国对英国的 “算计” 早有计划,二战时美英虽是盟友,但美国已开始行动。英国因战争消耗巨大,到 1941 年耗尽 45 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只能向美国借债。美国适时出台《租借法案》,逼迫英国取消 “帝国特惠制”,削弱英联邦贸易圈,取消英镑外汇管制,削弱英国与殖民地联系。英国随后举债 314 亿美元,是战前储备的 10 倍。巨额外债导致英国在殖民地发行的债券遭挤兑,在美国影响下转为美元储备,拆了英国的台。1944 年,美国主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英镑让位,这就是布雷登森林体系。英国为恢复经济,1946 年接受美元贷款和 “不平等条约”,最终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沦为二等国家,英镑沦为二等货币。



二战后美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于是实施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不仅瓦解苏联向欧洲扩张的可能,扶持欧洲经济,还为美国制造业找到了 “倾销地”。计划要求受援国用 20% 资金买美国商品,将当地货币存入 “对应基金”,美国可支配该基金投资西欧企业,控制其经济命脉。之后美国以保卫欧洲经济重建为由建立北约,至今仍影响欧洲。德国在这一时期制造业恢复、经济发展,但作为战败国,接受美英驻军,被美国深度控制。至此,美国 “修理” 英国和德国接近成功,美元替代英镑,英国成为跟班,德国失去地位,发展被美国掌控。不过美国 “修理” 老二的故事还没完,美苏争霸同样精彩。

苏联在与美国竞争欧洲时慢了一步,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拉拢东欧国家,但这些国家工业水平低、体系封闭,无法与西欧竞争。西欧在马歇尔计划下成为美国的 “冷战盟友 + 经济附庸”,东欧则成为苏联负担。后来美苏登月竞赛、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靠计划经济维持庞大体系,难以与美国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对抗。加上阿富汗战争和美国战略忽悠,苏联最终解体,美苏争霸以美国完胜告终。



再说说美国 “修理” 日本。二战后美国军工复合体催生战争需求,推动军事霸权,但也为自身埋下隐患。朝鲜战争意外让日本受益,美国因就近补给需求,3 年时间几乎扶持起日本整个产业体系,日本凭借廉价劳动力迅速恢复工业。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按说美国应重点关注日本,可此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越战消耗使美国国际收支恶化,黄金储备减少,1971 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而日本制造业飞速发展,在半导体等领域超过美国。美国为降低成本战胜日本,一方面密谋逼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另一方面将低端产业链外移。当时美国出台大量环保法案,工会组织完善,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适合在美国发展。外移产业需要找人口基数大、能解决劳动力需求、与美国友好或意识形态相近的国家。从现在看印度合适,但当时印度与苏联处于蜜月期,美国不会支持。而此时中美关系正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教训了越南,让美国看到中国实力,同时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也有合作。中美蜜月期,美国空军装备任中国挑选,中国还将歼 - 8 拉到美国改造。经济合作也顺势展开,中国接手西方中低端产业,解决了美国难题。但西方为防止中国崛起,划出五条产业政策限制中国。

然而,中国突破了这些限制,在军事、科技、经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期间美国至少有五次机会 “修理” 中国,却都阴差阳错错过。如今美国想与中国 “决战”,却发现已力不从心,中国已今非昔比,笑看美国的挣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