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不明白,中国其实是合作大于竞争。

过去20年时间,中美通过表面竞争,暗中合作的方式,联合瓜分全球利益,并且拖垮欧盟日本。



过去20年,全球经济版图经历了一场静默的洗牌。表面上,中美两大经济体在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激烈博弈,但深入观察会发现,两国在“竞争”的表象下,实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战略默契——通过各自的发展路径与产业布局,共同挤压欧盟与日本的经济与科技空间,重塑全球权力结构。

从经济总量看,中美已形成对欧日的绝对优势。2023年,中国GDP增速达5.2%,美国为2.6%,而欧盟仅0.5%,日本1.9%。若以2018年为起点,日本GDP甚至缩水近20%,欧盟则被中国反超,2024年中国GDP预计达18.9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欧盟的18.59万亿美元。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中美依托庞大内需与产业韧性,而欧日深陷“空心化”陷阱——欧盟受制于能源危机与工业外流,日本则因产业与中国高度重叠且过度依赖美国,沦为被替代对象。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通过“吸血”盟友维系霸权。俄乌冲突导致欧盟能源成本飙升,美国趁机向欧洲高价出售液化天然气,同时推动制造业回流;日本则在《广场协议》后长期受制于美国贸易政策,2025年一季度GDP环比萎缩0.2%,汽车等支柱产业因美国关税压力雪上加霜。而中国以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张对冲外部压力,形成了“美国吸血、中国造血”的共生格局。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半导体等战略领域,中美已形成结构性互补,共同瓦解欧日传统优势:

1. **人工智能**:美国主导基础层技术(如GPU芯片、核心算法),中国聚焦应用层(如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双方合计占据全球70%以上的AI专利。欧盟虽在伦理标准上有所建树,却因算力与数据资源不足难以突破;日本则因人才外流与投资疲软,被边缘化为技术附庸。

2. **新能源车与半导体**: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并实现14nm芯片量产;美国则以技术封锁限制日欧高端设备对华出口,同时通过《芯片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挤压日本半导体复苏空间。

3. **军工与航天**:美国通过北约捆绑欧洲防务,使其丧失自主研发能力;中国则以“军民融合”战略突破发动机、卫星导航等技术壁垒,与美形成“双极”垄断,日欧军工企业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中美表面剑拔弩张,实则通过“非对称合作”收割欧日:

- **市场置换**:美国默许中国占领中低端制造业市场,以换取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采购;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规避与美直接冲突。

- **技术竞合**:美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却默许英伟达等企业推出“特供版”产品;中国则集中资源攻克成熟制程,迫使日韩半导体企业陷入价格战。

- **地缘杠杆**:美国借台海、南海问题牵制中国,却默许中国在非洲、中东扩大影响力;中国则以经济合作软化欧盟对华强硬立场,分化美欧联盟。

过去20年,中美通过“竞合平衡”重塑了全球经济科技秩序。欧盟因战略自主缺失沦为“经济附庸”,日本则在产业替代与老龄化中走向“慢性衰退”。未来,这一模式或将延续:美国继续以金融与军事霸权维系“虚胖”,中国则以产业升级夯实“实强”,而欧日若无法突破结构性困境,恐将彻底沦为中美竞争的“背景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