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4年12月14日,蒋介石请求魏德迈协助拟订把军队精简化的计划,着手军队的改造和训练、改革人事制度、贯彻军队纪律、消除贪污、提高士兵薪饷和生活品质,及补足中央军的空缺。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事项本都应该包括在一个合理的军队整顿改革计划之中,中国军队亟需全力以赴。十分奇怪的是,史迪威在华服务几近三年,蒋介石竟然没有机会和他商讨这些重要问题。

过了一个月,蒋介石订立了更多的具体计划。1945年1月14日,蒋介石拟了一张工作进度表,列出1945年度应该执行的项目。



内容颇值得注意:

(1)在6个月之内,完成对36个师缺额的补充,同时完成对日反攻的准备工作。
(2)在6个月内完成青年军10个师的训练工作;
(3)在中央15到30个军中实施改革,包括人事、工作考绩、后勤业务、教育和训练等各方面工作。改革的目的在增进专业素养、制度化和战斗力。

蒋介石甚至把1945年的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6月以前收复南宁和柳州。第二阶段是在10月以前收复广州和香港。第三阶段是在年底以前收复衡阳、长沙和武汉。这是蒋介石长久以来第一次为中国军队订出具体进度表,他的企图心的旺盛和对中美军事合作的乐观心情均由此可见。

为了矫正蒋介石遥控的指挥作风和习惯,以及人事安排,魏德迈建议重庆领袖只向作战部队指挥官下达一般性指示,至于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则由指挥官负责,指挥官不能完成任务时则给予处分。蒋介石原则上同意这种做法,但是魏德迈了解,蒋介石多年积习,并非在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

1、挽救局势的努力

针对“一号作战”带来的中国战局恶化,魏德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细心审查过去六个月来的美国情报资料,发现原来日本的动向和准备其实早已有迹可循,但是中国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军方也不曾对中国作过任何建议。

魏德迈从抵华后几周的实际经验中可以想象,中国组织涣散,军事低能无效,政治勾心斗角,种种因素都让他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中国军事失败,除中国军队本身的理由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当时美国在华高层军官奉行史迪威的意旨,一心忙于缅甸事务,认为中国战事与自己无关,运进中国的物资不增反减,空军没有足够油料和弹药支持地面作战,精锐部队送往国外战场等等。魏德迈原以为他有充分时间准备昆明防务,岂知甫抵中国上任,就被“一号作战”带来的危机弄得手忙脚乱。



“一号作战”后期,魏德迈所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中国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他自己的解决方式强加在中国人头上。魏德迈对中国部队的作战效率估计得颇为务实。基本上,他承认中国部队的表现难以预测。因此当蒋介石决定要从西安地区抽调6万士兵支持昆明防务时,魏德迈立即表示,愿意提供空运工具。

虽然这些部队在史迪威和其他美国军人的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蒋介石的精锐之师,但是魏德迈的评价则大不一样。连中国人自己也心里有数。

王世杰就坦白承认,这些部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战斗力低落。但是为了挽救中国政府免于崩溃,这些部队却是蒋介石最后能够动用的“生力军”。

尽管困难重重,魏德迈仍然竭尽一切努力挽救局势。也正由于魏德迈和蒋介石两人能够密切合作,在帮助中国成功阻截日军凌厉攻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个结局无形中也证明一件事:早先美国政府曾经坚持,除非把指挥权立即交给史迪威,否则中国必将面临败亡,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预言。

2、改善马歇尔对华关系

马歇尔在战时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中,一直扮演极端重要的角色。如果不是马歇尔鼎力支持,史迪威不可能在中国长期任职,更不可能一意孤行。因此史迪威和马歇尔之间的特殊交谊,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史迪威的革职代表马歇尔政策的失败,和对他个人声望的沉重打击。

因此马歇尔内心肯定感到五味杂陈。史迪威回美后如何受到马歇尔的冷落和伤害,但是马歇尔自己受到的伤害其实比一般想象更大更深。因为事件严重损伤了马歇尔的个人声誉,不久他对总统的建议和替总统草拟的电稿都惨遭弃置。

这些都是以前极少发生过的现象。不过,至少在史迪威离华返美之初,马歇尔依然认为,由他批准和由史迪威执行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正确的。换言之,就对华政策和态度而言,马歇尔与史迪威实为一体。马歇尔在感情和理智上的投入,与史迪威并无二致。

因此史迪威的革职,立即衍生出一个马歇尔可能如何面对史迪威继任人的态度问题。从一个角度说,如果史迪威的继任人工作受到挫折,使得中国战区情况愈加恶化,则马歇尔可以得到心理满足,甚或幸灾乐祸。

魏德迈要想顺利展开在中国的工作,也必须精心培养和马歇尔的关系。但是魏德迈既然缺少史迪威早先具备的优势,因此更需要特别注意自己言行的拿捏恰当,培养出新的感情和信任,然后才能使马歇尔捐弃前嫌,赢得他的支持。魏德迈和马歇尔建立关系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和史迪威与马歇尔之间大不相同。

当魏德迈到中国战区服务时,他和马歇尔保持联络和让军部关注中国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给马歇尔写信,而他在这方面的做法又和史迪威大不一样。

魏德迈甫到中国战区上任,就给马歇尔写信,内容详尽,几乎包括他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和搜集到的每一个讯息。这些信件一律都是单行打字,通常有3~5页,间或多达11~12页。



数量之庞大,令人不禁好奇,魏德迈每天忙碌工作,如何挤得出时间写这么长、这么多而内容又这么丰富的书信。

1945年2月,魏德迈还增加了一个新方法:除了讨论中国战区情况的正常备忘录外,每月15日固定给马歇尔写一封私信。备忘录的内容可以给军部各主管传阅,没有安全顾虑。私信内容则比较敏感,题材是有关人事或是情报,只供马歇尔一人阅读。

魏德迈解释他所以采用这种做法,是因为他深深体会,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比制定合理政策更加重要。魏德迈认为,如果用人得当,即便制度欠佳,工作依然有做好的希望。反之,只有良好制度,但用人不当,则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通过这些私信,马歇尔逐渐对中国事务和局势获得前所未有的了解。随着了解愈趋深入和细腻,马歇尔也首度开始对这些事物有独立分析的能力,无需和以前一样全盘依赖史迪威判断。

马歇尔对魏德迈观感的改变,也是一个微妙而又缓慢的过程。

当魏德迈上任之初,马歇尔自己的创痛犹新。因此,他对魏德迈信件的反应可能是忧虑乃至警觉,因为这些信件对中国战区局势的形容,远不及史迪威所说那么严重和绝望,而对蒋介石和其他中国官员的评价,又远不及史迪威那么严苛。

马歇尔当时心中所想可能是,史迪威所描绘的蒋介石奸诈狡猾,而魏德迈又对于中国事务缺乏经验,终于使他坠入蒋介石圈套之中。

美国军方历来耿耿于怀的,就是蒋介石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他比较欢迎没有远东经验的美国军官来华任职,某些军人就把这个建议,当成蒋介石处心积虑蒙骗美国人的首要证据。不意魏德迈刚刚上任,这些预言似乎就得到印证,实在不得不令马歇尔格外担忧。

即使中国局势逐渐证明魏德迈的确在作出实质改善时,马歇尔还是有难言的锥心之痛,原来他和史迪威的中国政策都是错误的。

霍普金斯私下就曾向宋子文透露,史汀生和马歇尔两人对于魏德迈所作出的成绩,感到相当不安。这个内幕消息并不难理解,因为这正好证明史迪威当初的预测是无的放矢。



然而随着时间推进,马歇尔逐渐了解魏德迈的为人做事,也开始为他的成绩感到欣慰,后来甚至把魏德迈的信件转呈给总统,并整段引进自己对总统的报告中。马歇尔心理上的这种改变,导致他后来批准魏德迈提出的军事改革计划,并投入许多美国在史迪威时代坚持不肯释放的资源。可以看得出来,马歇尔和他在中国的首席军事代表之间的关系,从1945年初就开始大幅改善。马歇尔的支持也让魏德迈能够更大胆地开展军事改革计划。但是态度改变究竟是逐渐的。

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马歇尔只支持那些中国政府原先所抵制的改革。其后马歇尔也支持中国政府主动提出的改革方案。魏德迈无疑是这一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推手。

1945年春天,马歇尔和军部其他领袖开始称赞魏德迈的成绩,但是魏德迈的反应却是谦虚一如往昔。

3、马歇尔访华的铺垫作用

蒋介石与马歇尔素不相识,一直要等到开罗会议才首度见面。

但是由于史迪威的介入,两人间早已产生强烈的互憎。只要这个感觉一日存在,中美关系就会是一条荆棘满布的道路。

魏德迈在致力于处理中美同盟关系的实质问题之余,也没有忘记设法消除马歇尔和蒋介石之间的隔阂。魏德迈非常清楚,他在中国战区的成败,马歇尔的善意和支持是关键所在,因此努力消除马歇尔和蒋介石之间的芥蒂。

为此他告诉马歇尔说:

“对于中国人心理的变化莫测,您是有亲身经验的。因此,当我说委员长的行为和反应经常令人无法探测时,您一定会了解我的意思。从去年秋天开始,他心里可能就一直以为您对他的感情受到史迪威革职的影响。(我肯定)他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个颇有难言之隐的态度。”

为了要让马歇尔安心,魏德迈指出其实是蒋介石在修复他们双方关系上先走出了第一步,理由是蒋介石曾经私下告诉魏德迈说,他有意邀请马歇尔访问中国,但是怕遭到拒绝。蒋介石同时也告诉魏德迈,他在罗斯福去世时曾写信给马歇尔致唁,然而没有得到理会。魏德迈大吃一惊,立即调阅文档,发现马歇尔的回复其实早已送达蒋介石总部,只是未被送呈蒋介石阅览。蒋介石对这个发现大感尴尬,他居然以此误解马歇尔,为此再三表示歉意。

魏德迈同时也告诉马歇尔,蒋介石非常感谢马歇尔建议让几位在欧洲战场战功显赫的美军将领访问中国。

其中一位辛普孙(美军在欧洲战场第九军军长)将军,后来在马歇尔安排下前来中国访问,受到蒋介石竭尽所能地热诚欢迎。魏德迈这一类的动作,用意都在拉近马歇尔和蒋介石之间的距离,消除两人敌意,也好让他自己在中国战区的工作更能顺利展开。



我们无法从史料上直接衡量蒋介石和马歇尔两人内心对对方的感情,但是魏德迈的努力肯定有其成就。因为魏德迈所扮演的角色和史迪威正好相反。史迪威当然从不曾在蒋介石面前诋毁马歇尔,但是在马歇尔面前则不遗余力地丑化蒋介石。

魏德迈正好相反。他在给马歇尔信件中并没有刻意替蒋介石抹白,但是却让马歇尔看到一个形象不同的蒋介石。反之,魏德迈推行的改革和与日俱增的美援物资,也使蒋介石看到军部和马歇尔善意合作的具体证据。就这样,双方原先的敌意肯定逐渐在消失之中。

4、整军的方案

究竟魏德迈帮助中国推行了哪些重大改革?魏德迈改善中国士兵的伙食和一般待遇,也把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制度化。但是他上任之初最大的成就,是保证中国的抗战不致因战败(“一号作战”)而中断。这个任务在1944年底完成后,魏德迈终于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改正中国军队长期存在的基本缺点和中国战区的一般问题上了,而这些正是史迪威无暇或是无心关注的事务。

1945年2月中旬,魏德迈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已经开始以乐观语调指出工作成绩了。由于中美双方信心已经逐渐恢复,友好气氛正在加浓。更多优秀的美国官兵来到中国服务,所以在短短三个月之内,作出可观成果。

在魏德迈提议的全部改革方案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对现行军事体制的改革。所有当代关心中国问题的观察者都一致批评,中国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低落,并造成国家财政上的一大负担。史迪威也曾指出这些问题,中国官员(包括蒋介石)和民间对此更是深感痛切。

魏德迈的解决方案(1945年1月初)是,保持50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师和日军作战,并向美国建议依据这个基数提供装备,每一个中国师的师部都派一位上校级美国军官担任联络员,由他指挥60名美国官兵担任教官负责训练。由于中国当时已经有27个美国装备师,因此下一步是装备9个师,再下一步是装备14个师。魏德迈不但要完成史迪威控制从印度到云南交通线的计划,并且打算在6个月内占领广州湾海岸线上的港口,打开第二个通往西方的通道。

蒋介石心理和感情上的改变,使得魏德迈推动军队改革得以顺利进行。1945年初,他终于看到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开始相信这是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第一次诚心诚意帮助中国,因此居然改变口吻,承认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精神确实比英国和苏联崇高,“其立国精神决非如英俄专以侵略统治为主义也。”

蒋介石此一改变可谓惊人。



蒋介石审查魏德迈所提建议,包括如何运用美援物资装备、如何接受美国训练和改造(包括青年军),他都认为内容“非常重要”,应该立即付诸实行。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也曾夸夸而谈军队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拿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而又能让蒋介石放心的具体方案来。

魏德迈提出的方案正是蒋介石历年来最盼望得到的美国帮助,因此得以顺利推动。事实上,1945年1月中旬,蒋介石自己已经变成对中国军队缺点批评最严厉的人。

他在1945年1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日最大之耻辱,乃国军败创,纪律废弛,内部腐化,外表枯竭,形同乞丐,以为目前之大耻,而为国际所诟谇者。应以此整顿军队,充实兵力,为雪耻图强之第一步也。”

这种互信合作关系,说明中国政府在1945年1月底,为什么既不讨价还价,也不借故拖延,便欣然同意整改70个中国师,其中36个师用美式配备,30个师由中国自己装备,其他4个师则来自印度。根据徐永昌将军记载,中国军队当时共有530万士兵的名额。整顿以后剩下350万士兵,其中250万在前线,100万在后方。虽然这些数字依然太过庞大,但是它们表示蒋介石已经在军队改革的路途上向前跨了一大步。

根据魏德迈建议,最先接受整改的部队应该分成攻击部队和防守部队两种,而攻击部队应该优先接受装备和训练。这一点似乎和中国(何应钦)原先在1944年7~8月间所提的建议不谋而合,也或许是从它衍生而来。与此同时,刚成立的青年军已经开始训练,而蒋介石也已经挑选出36个师,其他部队则进行缩编或是裁撤。

蒋介石最果断而痛苦的措施,或许是对自己亲信部队的整改。

2月初,他告诫中央军将领必须虚心学习美国军官的众多优点,依照魏德迈计划,36个师的整改工作应该在1945年5月份完成,届时就可以配合美军登陆部队进行作战。但是徐永昌将军私下承认,有些部队依然抗拒整改。有些部队甚至提出威胁,假如它们被指定为整改对象的话,就会出现“不稳”局面。换句话说,就是可能叛变或是投敌。

5、促使美国提供武器装备

与此同时,军队的征兵征粮工作依旧困难重重。无论重庆政府和美国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改善,军队整改工作如果没有地方实力派军人的合作或是默认,都将无法推行。而兵源和粮源正是地方势力手中的两张王牌。



云南的龙云就是一个鲜明例子。从1945年1月开始,蒋介石就不得不讨好龙云,请求他把更多的壮丁送到整改单位补充缺额。本来征兵员额根据中央政府下达的命令办理即可,但是现在蒋介石却必须和龙云进行讨价还价,商量具体数目。

不意龙云的响应却是侮辱傲慢,甚至重弹要中央军撤出云南的老调。蒋介石无功而返。虽然感觉气愤填膺,但是为了维持中国脆弱的政治军事团结局面,只能忍气吞声,日记中却难掩他真实的感想。

3月底,陆军总部直属军事单位,加上青年军7个师,都已完成整改,补足缺额。这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一大成就。4月,魏德迈抓住时机,告诉蒋介石说,假如中国能够裁撤更多的部队,美国可以把负责装备的部队从35个师增为50个师。这对于中国而言当然是一个喜讯,但是必须作出相应努力以为交换条件。

魏德迈交叉运用施压和报偿的细腻手法,和史迪威一味迷信压力的横蛮作风相比,二者之间实有霄壤之别。5月初,魏德迈又进一步提议把中国全部军队整改并重组为80个师。

蒋介石的第一个反应是加以同意,但是三思之后认为过分极端,恐怕引起严重动荡不安,又改变心意。蒋介石认为,魏德迈代表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缺乏耐心,有操之过急之病。然而几天之后,蒋介石显然在内心经过了一番挣扎,又仍然接受了魏德迈的计划,只是作了两个修改。

一是把国军总数从80个师增加到100~120个师。二是把完成的期限从1945年12月推延到1946年5月。蒋介石并表示希望由一个中美联合参谋部门共同拟订实施计划和检验程序。这一个过程显示,中美双方对于整改中国军队已经建立共同目标,即使在细节部分有分歧时,也是以协商方式加以克服,而分歧的理由并非出于抵制,而是达到更务实的目的。这可说是同盟国之间应有的合作精神。

不久之后,美国人再度激起中国人的乐观心情。根据王世杰记录,6月,美国答应提供39个师的装备,支持中国军队的整改工作。美国军事和经济顾问也告诉中国政府说,他们可以改进中国自己兵工厂的生产量,扩大规模到足以装备另外80个师。如此一来,根据美国估计,中国将可以维持一支有120个师的武力。1945年8月,魏德迈提出新一轮的建议,建立和训练一支拥有20个突袭队的特种兵单位,由美国情报组织负责监督。

对魏德迈的工作成绩,赫尔利在三个月前呈交给杜鲁门总统的报告中,已赞不绝口。根据赫尔利评价,魏德迈的优点包括:决定正确,知人善任,执行计划时迅速而有效,精准运用中美两国资源,阻止日军继续向昆明和重庆进攻。赫尔利还赞扬魏德迈能够和蒋介石精诚合作,改善两国参谋人员的工作关系。

魏德迈的训练和整改中国军队全都通过蒋介石实施,而且成效显著。

由于魏德迈向中国政府承诺了具体的奖励,而且逐一兑现,因此蒋介石的合作意愿就容易理解了。事实上,魏德迈所作所为,正是蒋介石从1928年就想要达成的目的,但是在抗战期间不敢尝试,担心会破坏中国国内微妙的政治和军事均衡。

现在魏德迈无疑变成最受欢迎的催化剂,而且他的诺言还真能兑现。徐永昌将军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对中国军政的诸多弊端经常提出坦诚批评。他此时也开始对局势感到乐观。根据徐永昌报导,中国军队自1945年春季以来已对日军主动出击多次,日军若不是退守工事,就是放弃阵地。

魏德迈自己的观察也印证了徐永昌评估的正确性。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之后,魏德迈告诉马歇尔说,他个人对两国军事合作前途深具信心。



总结而言,中美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到了1945年中期,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融洽程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