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夏季标志性的水果,非西瓜莫属。捧着西瓜大块朵颐的时候,你知道吗,西瓜不仅好吃,还含有一种神奇的物质——瓜氨酸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朱正江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补充瓜氨酸可以减少细胞衰老、防止DNA损伤等等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这瓜氨酸到底是什么? 哪些食物中的瓜氨酸含量高?作为“吃瓜群众”又该怎么运用这个科研成果,让自己更健康?一起来探究一下。


“吃瓜”如何对抗衰老?

1914年,日本学者右贺太郎和大竹良雄在一次实验中,把西瓜榨汁后分离出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后来取名“瓜氨酸”。

瓜氨酸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它不像普通氨基酸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受到营养学家的关注。但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发现瓜氨酸具有独特的代谢特性。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团队用瓜氨酸给小鼠(注:是一种专门用来做哺乳动物实验的老鼠,不是指年龄小的老鼠)做代谢实验,验证了长期给老年小鼠补充瓜氨酸,不仅增加能增加小鼠的活力,还改善了与年龄相关的表型换句话来说,实验小鼠里里外外都实现了“返老还童”。

科研团队通过对衰老小鼠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小鼠体内的瓜氨酸逐渐减少,持续补充瓜氨酸可以通过减少细胞衰老、防止DNA损伤、防止细胞周期停滞、调节巨噬细胞代谢和减轻炎症等,来发挥抗衰老的作用这为人类对抗与年龄相关潜在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更令人振奋的是,有多项科学研究发现,瓜氨酸作为天然营养素,能为改善男性健康提供一定的帮助。

消息一出,“吃瓜群众”可高兴了,因为瓜氨酸主要存在于各种瓜类食物中眼下正好是各类瓜果开始大量上市的时候,“吃着瓜”就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这等好事,确实让人开心。

不过,这么多瓜,到底吃哪种瓜更管用呢?


“瓜氨酸”之王,怎么来的?

在天然食物中,西瓜是瓜氨酸之王,含量最多,每100g的西瓜含有200 mg以上之后依次是甜瓜、丝瓜、冬瓜、黄瓜、南瓜、苦瓜和西葫芦等葫芦科果蔬。除了瓜类外,鱼类、黑巧克力、坚果、鹰嘴豆、洋葱、蘑菇、杏仁等食物中也含有少量瓜氨酸。

一提起西瓜,绝大部分的人的印象是甘甜味美、爽脆多汁,但最早的西瓜可不是这个样子。


(17世纪意大利画家Giovanni Stanchi笔下的西瓜)

西瓜是一种葫芦科的植物,老家在非洲。原始的西瓜是生长在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果实玲珑圆润,能够借助风力在沙漠中滚动,寻找水源。一遇到水,它就会停下来,瓜皮裂开放出种子,并生根发芽,接续后代。

瓜氨酸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能帮助西瓜在高温干旱环境中维持细胞稳定。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西瓜在演化过程中,通过上调自身瓜氨酸的合成通路,从而促进更多的瓜氨酸积累。

原始的西瓜既不红,也不甜,甚至还是苦的,唯一亮点是富含水分,接近10斤的果肉中有高达92%的逆天含水量,是非洲部落的“移动水壶”

4000多年前的古苏丹人会把瓜集中带回村里,找个阴凉的地方储存起来,这样到了旱季,就能有点水兜底。当他们喝完瓜水,意外的发现剩下的瓜子烘烤后,壳会裂开,里面的瓜子仁居然挺好吃。

这引起了他们北方邻居——古埃及人的注意,当古埃及的法老和贵族吃到瓜子后,立马被折服,这些瓜子还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帝王谷地底下图坦卡蒙墓中,足以证明他们的热爱。


( 西安东郊出土的唐代“三彩西瓜”,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


(古埃及壁画上与西瓜有关的图案记录)

西瓜被引进到古埃及后,当地人觉得取完瓜子剩下的西瓜肉,食之发苦,弃之又太可惜。古埃及农民开始有意识的改良西瓜,挑选口感好的西瓜留种。

在上千年的自然演化和人为选育中,西瓜越来越有甜味,瓜中的瓜氨酸也越积越多。

在距今约2500年前,在地中海上卖橄榄油的古希腊商贩开船抵达了埃及。尝到西瓜水滋味的古希腊人觉得,这瓜里的水比自己船上存了几十天都长毛了的淡水好喝。于是古希腊人回航的船舱里塞满了西瓜,从此西瓜就成了地中海各路海上豪杰最钟爱的淡水储备,传遍了地中海沿岸所有地区,至今西瓜在欧洲各国的核心词都是watermelon(直译为水瓜)。

那“西瓜”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全球的“瓜”哪家强?

中国排第一

西瓜西瓜,就是从西而来的瓜。

2000多年前开始,西瓜就成了丝绸之路上往来商人的“移动充水宝”。自1200多年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人把西瓜籽和栽培技术从回鹘汗国带回老家(现在的华北到东北一带)推广种植,西瓜在中国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


说起“遥遥领先”,中国西瓜绝对名符其实。我国西瓜产量常年稳定在6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第二名土耳其的18倍多。在种瓜、吃瓜上,中国一骑绝尘,每年被国人吃掉的西瓜有160多亿个,连起来可以绕地球100多圈。

中国的西瓜产业能发展的这么迅速,首要原因在于种植技术

山东省东明县是国家命名最早、规模最大的县级“中国西瓜之乡”。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在黄河滩区划定生态敏感区,推广抗涝耐盐碱的西瓜品种;非敏感区推行集约化种植,配套滴灌设施。在瓜田间作苜蓿等绿肥作物,吸引传粉昆虫,减少农药依赖。东明县还试点“瓜-草-蜂”系统,使传粉效率提升30%。目前全县常年种植西瓜35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产值达到了12亿元。


中国西瓜产业能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品质提升迅速。

我国的西瓜进出口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西瓜进口量为7.36万吨、进口金额为1134.07万美元,出口量为5.63万吨、出口金额为5430.54万美元,就是说我们买进来的西瓜比卖出去的西瓜多了1.73万吨,但我们卖瓜赚的钱比买瓜花的钱,多了4296.47万美元。这还不是偶然现象,自2020年开始,我国西瓜的出口金额就远远超过进口金额,这说明我国西瓜的品质确实高。

比如山西省夏县的夏乐西瓜,瓤质堪称西瓜界的“天花板”——皮薄如纸,用长指甲用力一划都能裂开,中心甜芯含糖量高达13%以上,咬一口,甜而不齁。不仅如此,夏乐西瓜的糖度梯度还很小,从第一口到瓜皮的最后一口一样甜。


在育种方向上,中国西瓜已不仅仅只是考虑口感,已经开始往功能型西瓜发展。夏乐西瓜在种植的时候,就有针对性的增加钙、镁、锌、硒等人体必需营养元素和维生素,硒含量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达每千克50.8微克,是典型的富硒农产品。

我国西瓜产业正在朝着全年化、多样化、小型化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高品质西瓜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军。

中国西瓜产业能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原因是瓜农能受益

2024年,夏县的夏乐西瓜帮扶173个脱贫户、监测户持续增收致富,吸纳4000多个农民季节工创收3300多万元,辐射带动生产服务业创收7600多万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2.36亿元。而在东明县,西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柱,围绕西瓜产业链培育壮大了120余家生产服务组织,每年还举办西瓜节以“以瓜为媒”,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西瓜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眼下,气温正逐渐升高,不妨来个西瓜,在消暑和享受美味的同时,让瓜氨酸帮你抗衰老,而且还能帮助瓜农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三得,“甜蜜一夏、乐在瓜中”。

记者 | 曾丽清

编辑 | 赵宁宁

栏目主理人 | 曾丽清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纷纭现象,在繁杂信息中,精准提炼关键要点,《观三农·农经观察》以专业视角,为您深度解读 “三农” 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农经观察》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原创栏目,版权归其所有。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