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北纬36.6°的黄土高原上,隰县玉露香梨花季活动刚刚落下帷幕。
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德清,玉露香梨作为山西省优质农产品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惊艳亮相。
隰县,这个吕梁山南麓的晋西小城,又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它的认知。
此前它成为焦点,还是因为小西天的爆火——2024年国庆期间,这个9万多人口的县城,6天接待游客9万多人。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
当“奔县游”成为新宠,依托千年古刹和万亩梨园两张“王牌”,隰县将“流量”变“留量”,在文旅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千年古刹 热度依然不减
“凌晨6点,我在山西深山排队拜佛。”
这不是段子,是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在小西天游玩时通过社交平台发出的感慨。
今年五一,小西天流量依旧火爆,尽管景区开园时间提前到早6:30,但仍难以抵挡游客的热情。
但今年的排队大军,遇见了不一样的隰县。节前推出的“19重宠粉风暴”悄然改变着游客体验:自驾游客在停车场收获第一份免费惊喜,摆渡车无缝衔接最后一公里,就连误入非机动车道的车辆收到的都是"温馨提示单"而非罚单。全县机关大院敞开大门,化身“最强后勤补给站”——免费停车位、开放卫生间,连应急药和充电宝都备好了。
诚意换来了亮眼成绩单:五一期间,6.9万游客徜徉小西天,130万的门票收入创下新高。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细节之变——
大雄宝殿内,二氧化碳监测仪静静闪烁,智能湿度监测器守护着明代悬塑的每一片金箔;殿外的护坡工程为凤凰山系上“安全腰带”。从翻新的青石步道到入地的架空线缆,整个景区如同开展了一场“无痕改造”。
景区对面,琉璃瓦映照下的凤凰街美食街已经竣工运营,在这里,游客能品尝到小米酥、羊肉饸络、炒糁粉等本土美食。周边新添的不少民宿、酒店,让“过夜经济”有了注解。
隰县还有个规矩:“旺季不涨价,才是真诚意。”全县酒店、餐饮都是统一价签,暗访小组随时出击。
在小西天景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变身“取经路上最后的守护者”,为游客问路、乘车、购物、游览等提供帮助。
五一期间,一位志愿者风趣幽默的“碎碎念加油”被网友发到了社交平台:“取经路上的最后一关了,加把劲!”这充满善意的鼓励让等候变得妙趣横生,游客们笑称:“第一次见排队还有鼓励员”。
从“爆红”到“长红”,隰县用最质朴的方式作答——最好的服务,是让游客感觉不到服务的存在;最深的诚意,是把功夫都下在看不见的地方。
万亩梨园 铺展富民画卷
“奔着小西天去,揣了一兜梨回!”这是多数游客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小西天”是一扇窗,引领无数人踏入隰县的怀抱;那么,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露香梨,便如同甘霖让隰县的“暖”与“甜”渗透到游客的心田。
五一假期,隰县高速服务区及各大景区继续贴心为游客赠送切好的玉露香梨。
这不是普通的水果试吃,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味觉伏击战”。当游客还在为明代悬塑的恢弘震撼时,味蕾早已被这份甜蜜“攻陷”。
隰县地处北纬36.6°黄土高原梨果优势区,拥有3000多年的梨果种植史,早在明清时期,“隰州金梨”就是宫廷贡品。
1984年,山西果树研究所培育的“74-7-8”梨树品种在隰县扎根,精心培育20年,2003年终于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露香梨”——“玉”指翠绿带红,“露”喻多汁无渣,“香”则是清甜香脆的口感。
志愿者递出的那牙梨,成了最成功的“活广告”。不少游客还没来得及玩,就急不可耐地扫码下单,让“隰县味道”坐上冷链快车奔向天南海北。
文旅是隰县的强县之基,梨果则是立县之本。
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梨果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产业,玉露香梨是当地发展名副其实的“金果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
2024年,隰县梨果总产量1.92亿斤,总产值4.8亿元,其中玉露香梨产值2.38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超万元。梨果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大增626%。
隰县人用赠梨之举赢得了口碑,也用“软性植入”助推了农文旅融合。梨农贺师傅说:“以前玉露香梨主要卖给本地人,现在都走电商平台,卖给全国各地人。”“来小西天吃过觉得好,就会继续在网上下单,回头客特别多。”
串珠成链 织就文旅新景
隰县这片土地的精彩与震撼,可不只是在“小西天”!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间,隰县以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脉络,编织出一幅立体的文旅画卷。
这里,石马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遗落人间的绿宝石,40余万亩原始森林中,华北落叶松与油松高耸入云;梨博园景区内,春日千树梨花绽放似雪浪翻涌,秋季枝头硕果累累,将“中国金梨之乡”的美誉化作可触摸的盛景。
更令人称奇的是黄土高原馈赠的地质奇观——国家黄土地质公园。这里,沟壑交错,山峦连绵,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构成了红黄相间的绚丽地质景观。
历史的厚重同样在此回响。作为红色革命的重要阵地,隰县留存着诸多珍贵的红色印记。毛泽东路居旧址里,泛黄的桌椅、斑驳的墙壁,无声重现着1948年伟人在此运筹帷幄的场景;晋西革命纪念馆中,2000余件文物史料与沉浸式场景复原,将晋西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
如今,隰县以“小西天国宝游+绿色生态游+黄土地质游+红色文化游”为纽带,将散落的文旅明珠串珠成链。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不仅实现了全域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度体验隰县“一沟一世界,一景一传奇”的独特魅力。
归雁领航 共绘振兴蓝图
隰县的“长红”,带动的还有人才回流现象。
张利州的故事,是这座晋西小城人才回流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位土生土长的隰县青年曾是一名“北漂”,近年来玉露香梨的市场热度,让他嗅到了新的商机,于是,果断返乡,创立了隰县北纬三十六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他牵头组建产业供应链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建立500余亩玉露香梨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县果农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建成12000㎡数字化产地仓、3000亩绿色基地,打造包含电商运营、客服、三级物流配送的完整团队,有效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
张利州凭借突出贡献,获评“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山西省首批‘三晋英才’”等称号。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他又代表隰县向与会嘉宾推荐了三款梨制新品,努力为玉露香梨打开海外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归。他们带着城市经验返乡,有的转型成为电商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让玉露香梨走向全国;有的投身乡村旅游,开发小西天文创产品、经营特色民宿;还有的加入景区运营团队,用新媒体思维讲好隰县故事。这种"人才回流—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为隰县写下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小猴子会长大,天命人会变强。”
当一款游戏带火千年古刹,当传统梨果嫁接数字浪潮,当政府引导遭遇市场考验,隰县这座千年古县探索出了一条“流量—留量—增量”的进阶之路。
更可贵的是,它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县域创新模式——用文化符号激活产业基因,借数字工具重构产销逻辑,靠人才回流培育创新土壤。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的觉醒,或许正是新时代县域经济破局的关键密码。
原标题:小西天爆火后,看“流量”如何重塑这座山西小城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