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现在身体恢复得不错,要继续保持。”随着首都专家轻轻拿开放在尕让卓玛脉搏的手,她的心也踏实了下来。回忆起十年前那场跨越两千公里的“心”路历程,尕让卓玛的眼睛再次闪起亮光。其实,在如今的红原县,那束光,不仅在尕让卓玛的眼睛里,更在诸多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生命里。


回访现场,十年前的患者们与首都专家团队会面问诊

自2008年起,“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便对先心病筛查与治疗格外关注。2015年7月,公益行动首次走进红原县。当时,尕让卓玛是江茸乡的一名乡镇医生,在接到有专家来义诊的消息后,她顾不上太多打听,便先后联系了百余位居民共同前往义诊点位。她深知,在江茸乡,有许多身体状况不佳、饱受心脏疾病困扰的居民,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医疗检查和治疗。

义诊现场,尕让卓玛主动当起了翻译,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准确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在忙碌的工作中,尕让卓玛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所折服。看着刘医生为患者们认真把脉、仔细查体,她心中涌起一股冲动,“医生,我一直以来也有易困、心脏跳动快的情况,您帮我也看看”。刘医生听后,立刻将她的手拉了过来,把完脉后,刘医生神色凝重地说:“卓玛,你需要到北京来。”原来,尕让卓玛被诊断为先心病,需要尽快接受进一步检查,并实施手术。

听到这个消息,尕让卓玛很是犹豫,她认为,自己已经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了30多年,应该没有这么严重。“卓玛,你自己也是医务人员,你的工作平时很繁忙,对吧?所以我建议你做这个手术,用更健康的身体状态为地区居民带去帮助。”刘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苦口婆心地向她讲解先心病知识,极力劝说她早发现、早治疗。最终,尕让卓玛与5位红原县同样情况的居民,共同坐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接受了手术治疗,恢复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手术结束后,我在就近的医院进行复诊时,医生说完全看不出我做过手术,身体很好”,尕让卓玛感慨:“如果当时没有遇到刘老师,我的病可能会越拖越严重,更不会像现在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今,尕让卓玛的工作地点从江茸乡转到了瓦切镇,地点虽变,但她守护居民生命健康的初心却始终未变。当义诊活动来临时,她仍会一家家一户户地联络,带领大家共同前往。日常生活中,尕让卓玛也将“科普课堂”移到了更多居民的家门口,为大家积极增补急救设备,进行急救知识宣传、心脑血管及妇科疾病科普等,在实现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更让“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为当地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骨干的目标追求有了具象化体现。

与尕让卓玛一样,色地镇村民其美初一家的命运,也因这次公益行动而改变。此前,每当劳累过度,其美初就会出现脸肿、牙龈发紫等症状,家人忧心忡忡,却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而束手无策。2015年夏天,在北京专家到乡上义诊时,其美初被现场专家诊断出心脏问题,并前往北京手术,全程费用免除,手术顺利完成。看着如今的妈妈及首都专家,女儿玛机姐握紧双手,忍不住感激地说:“没有他们,妈妈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今年,“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第4次走进红原,看到尕让卓玛和其美初健康的状态,专家们倍感欣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内科医生霍艳明介绍,先心病一直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疾病,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看到她们的变化,能够主动关注自身健康,当心脏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参与到专业诊疗中来。

十年时光,“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如同一条坚实的“心桥”,将红原县与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连接起来,患者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回报。未来,“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将继续前行,用爱与希望,为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新生。

作者:本报融媒体记者 陶宗瑶

编辑:郝学婧

审核:姜峰 刘子婷

关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