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大厅内,一把剪刀轻盈舞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29岁颅脑手术术后的患者正专注地为另一位普通住院患者修剪头发。他手指稳定,动作流畅,若非手上的腕带,头上的伤口疤痕,几乎无人能察觉他曾因颅脑手术导致左侧肢体偏瘫。这场特殊的“义剪”活动,成为一堂生动的康复医学公开课。

“手腕再抬高5度,注意拇指关节控制。”在康复治疗师轻声提醒下,年轻人调整握剪姿势,利落地完成最后一道发梢修剪,眼角不禁泛起泪光。回想起一个月前,这只手连勺子都难以稳握。从病房到理发椅的十米距离,让他重新学习站立、行走、抓握,如今用专业理发技能证明:康复不是简单的功能恢复,而是让人重获创造价值的能力。

现代康复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患者摆脱“病人”标签,通过全面的治疗和评估,恢复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科主任赵毅发现他曾是理发师后,特意制订包含工具抓握、手臂悬吊、体位转换等目标的康复方案,最终促成这场具有象征意义的“剪刀复健”。科室摸索推行的“社会处方”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康复理念,医生刻意模糊“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界限,当脑卒中患者教护士编织,截瘫患者为陪护家属修理眼镜,真正的融合康复就此发生。

2023年康复医学科数据显示,实施“社会角色唤醒计划”后,患者回归工作时间缩短32%,社交回避率下降41%。心理评估师强调:当患者意识到自身仍具备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潜力时,这种正向激励作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肌力提升,成为激发康复动力的关键所在。此案例印证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康复的新定义:不仅改善功能障碍,更要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看着患者收拾理发工具时颤抖却坚定的手,突然理解康复医学的深邃智慧——它不是制造“完美的病人”,而是培养“完整的公民”。这场发生在理发椅上的康复奇迹,丈量着现代医学的人文温度。在这里,康复不仅是神经通路的再生,更是社会价值的重生;患者回归的不只是家庭,更是那个能发光发热的人生位置。

当医疗的重点从身体的修复转向生活的重建,当医院从单纯的治疗场所转变为重返社会的训练营地,每个生命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剪刀,剪去病痛的束缚,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生新篇章。

(通讯员 刘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