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生杰)5月2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未央区长王小育、阎良区长于海夫、长安区委书记吕强、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未央区:顺利实现市级考核“五连优”
2024年,未央区聚焦聚力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稳定和谐,“首善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顺利实现市级考核“五连优”。
一是经济运行向稳向好。狠抓经济有效组织,86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7亿元、增长7.1%,创历年来新高。地区生产总值达1685.6亿元、增长5.2%,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荣获全市经济质效运行良好单位。
二是产业发展转型突破。认真落实“产业强市”战略,未央工业园六村堡片区加速建设,招引落地高仙、立镖等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填补了西北地区高端机器人产业空白,未央被授予省级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
三是内生活力显著增强。深入推进“五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新增“五上”企业283家,是2023年的4.6倍,总数达685家,排名全市区县前列。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8条,“高效办成一件事”入选全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佳实践案例,全年新增经营主体2.36万户,总量突破22万户。
四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聚焦“最关切、最期盼”,遗址区历史性实现市政自来水“村村通、户户通”,33个村、13.3万群众喝上了“稳定水、放心水”,补齐了未央最大的民生短板。坚持“动则快、动则成”,贯通未央南北8公里的红旗铁路公园如期开园,辖区20万群众实现了“出门进公园”。五是社会大局平稳有序。全力“保交楼、保回迁”,世茂璀璨倾城、汉城湖畔二期1258套住宅如期交付,“保交楼”任务全面完成;大学城片区等4个项目近万名群众顺利回迁。创新开展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等消防安全“七个全覆盖”专项行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阎良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4年,阎良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聚力“三个年”活动、“八个新突破”,迎难而上、拼搏奋进,超预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11项经济指标保持正增长,5项指标排名全市前三。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在近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6.2%、6.8%的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5%;外贸逆势上行,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9%。
二是发展动能更加强劲。19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年投资保持区县第一;全球最大的12.5万吨多向模锻液压机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49个项目竣工投产,驻区航空单位科研生产任务饱满。全年新增“五上”企业65家,“国家高企”22家,获评秦创原航空产业创新聚集区。高标准承办C919大飞机规模化西安区域动员会,“九天”重型无人机亮相珠海航展,“鸿鹄-100”商用无人机成功首飞。辖区航空企业2000余家,2024年航空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
三是改革活力加速释放。“区政合一”改革试点纵深推进,开发区经济功能全面强化。77项营商环境突破年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95%的高频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沙盒监管”入选省级“小切口”试点,全市政务诚信评价实现“三连优”,获评2024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区,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700余家。
四是城市能级不断跃升。高质量完成区域空间地图绘制,24.5平方公里省级航空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北新的产城融合片区形成规模。新建口袋公园4个,新增绿地4.6万平方米,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9个小区重焕新机。36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村庄3个,城乡风貌更显神韵。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10个“保回迁”项目顺利竣工,9个“保交房”项目全面交付。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高分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期评估,8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超50万元,3个村超百万元。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较2023年增加21天。社会治安满意度全市第一,成功捧回全省首批“平安金鼎”。
长安区:连续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
2024年,长安区聚焦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西部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连续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国创新百强区、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一是经济运行向稳向好。GDP完成1593.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4亿元。工业投资完成13.21亿元、同比增长8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28亿元、同比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达到12.42亿元、62.2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4702元、22718元,同比增长5.4%、6.7%。
二是产业发展稳扎稳打。粮食再获丰收,花卉销售额达36.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航工业“黑匣子”研发基地二期等项目加速推进,西北大学科技园——长安产业加速器4个项目入驻运营,新增省级瞪羚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建成长安数字文化产业园,成立陕西芒果短剧产业孵化基地;全年接待游客9940.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73.96亿元。
三是城乡融合共建共享。包茂高速曲太段建成通车;10个商品住宅、回迁安置小区建成交付;5条市政道路、1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完成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10个、电网攻坚项目3个,打造24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75个市级重点村;建成全市首家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获评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通过验收。
四是民生福祉可感可及。新增城镇就业7777人,新建、改扩建学校13所,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成4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一体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全科网格·多格合一”“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力维护各领域安全,地方债务评级保持绿色,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61.5%,长安区荣获“平安铜鼎”。秦岭生态质量现状被评为一类、县域优良率100%;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下降,改善率居关中63区县第1。
高陵区:全年发展呈现“有质量、有活力、有温度”
过去一年,高陵区锚定西安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抢抓北跨发展机遇,一体推进深化“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新突破”工作部署,荣获全市2024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全年发展呈现出“有质量、有活力、有温度”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有质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3.83亿元,增长9.8%,连续两年保持高位、高质增长。我们坚持产业与创新互促,在地企业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同志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受邀赴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优露清等 10家企业入选全市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坚持传统与新兴共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同比提高7.6%。坚持腾笼与换鸟并举,盘活闲置工业低效用地1026亩。泾河工业园荣获“全省重点建设县城工业集中区综合发展先进单位”。
二是城乡发展有活力,在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的排名位次逐年攀升。我们以改革之力赋能乡村振兴,提前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改革试点任务,在全省4个试点区县中贡献量达到54%,探索形成的分类处置经验为全国健全宅基地制度体系提供了“高陵模式”,受到国家督导组和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以“高陵全季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建成5个高标准示范园,带动群众亩均增收超3万元。以城乡环境带优生态环境,分类施策推进城区“抑尘”、农村“控烟”、园区“降碳”,空气质量改善率稳步提升。以高效服务厚植发展沃土,成功侦破一起全省近5年来侦破的案值最大、捣毁窝点最多的特大假冒商标注册案,为辖区企业止损2.5亿元。“优化营商环境助力规上企业发展”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三是民生保障有温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公众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我们持续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连续3年开展 “暖冬行动”,对29类特殊人群慰问帮扶实现全覆盖。持续加强基础性民生建设,随着地铁10号线一期通车,“土豆片夹馍”“石头包子”等多种“高陵味道”成了新晋“网红”, “一馍难求”的画面每天上演。待后半年西延高铁通车后,高陵将正式迈入“双铁时代”。持续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高·幸食堂”相关做法入选“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高陵一中、三中分别与西工大附中、西安一中结对共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选择更多。深化“平安护区”行动,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金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