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5月20日电 (欧阳易佳)5月20日,“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场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会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坝工程在防洪、运输和引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及工艺技术水平,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上下游、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考古发现,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利系统两部分,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分为东西两组,各包含3条水坝;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塘山长堤相连。11条堤坝的土方量约288万方,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方。上游两座水库均以基岩隘口作为溢洪道,可保障泄洪安全。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古城水利系统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遗成功以后,通过水利系统专项调查,在原11条水坝之外,又新发现20余条新的水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揭示出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水利发展史。”

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等为代表的古代水坝工程建造发展实践再次验证,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立足当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哲学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治水理念的高度提炼和升华。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