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2025年总统大选尚未进入最后投票阶段,选战已被裹挟进比剧情更惊悚的现实。5月19日,韩国警方正式确认: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正面临明确的暗杀威胁,警方已锁定两名嫌疑人。消息一经发布,旋即点燃舆论火药桶——李在明的演讲现场出现防弹玻璃、无人机反制部队与反狙击探测器,不是电影,而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竞争的真实现场。



而这场即将在6月3日举行的总统选举,本应是一场政策和理念的较量,却因“杀机潜伏”而变得诡谲复杂。在韩国宪政史上,候选人公开遭遇暗杀威胁,并不是第一次,却极少在拉票阶段就如此高调且频繁。警察厅副厅长直接前往现场指挥、设立三道安保防线、全国动员反制无人机与深伪技术团队,这种级别的安保部署,直逼战争戒备。

毫无疑问,李在明已成为韩国当前最“危险”的政治人物。危险并非源于他本人的极端言行,而恰恰是其高度可预见的胜选可能所带来的威胁感。根据“真实计量器”5月19日发布的最新民调,他以50.2%的支持率遥遥领先,执政党候选人金文洙仅获35.6%,而号称“中间突破”的改革新党李俊锡连10%都未触及。一个即将胜选的反对派候选人,成为不明势力的“清除目标”,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某种“系统性”敌意的释放?

韩国警方在调查中还揭示了另一个惊人细节:目前正在调查的涉嫌非法选举活动案件多达217起,其中15起涉及“深度伪造视频”。假新闻、伪造语音、篡改视频,已不再是边缘的网民把戏,而成为撕裂现实政治的“隐形利刃”。一个身处暗杀威胁和深伪攻击双重包围中的候选人,其政治处境可谓四面楚歌。谁在操控这一切?幕后黑手究竟是谁?韩国社会似乎比表面更急剧地滑向“隐秘而危险”的深渊。



李在明不是毫无预警地成为袭击目标。早在去年1月,他便在釜山加德岛遭人当众持刀刺伤颈部,倒在血泊中。凶手今年2月被判刑15年,但至今并未明确揭示其是否为单独行动。如今暗杀威胁重现,而且不是一次,而是三起以上接连报案。过去的暴力未平,如今的杀意再起,谁能断言这背后没有深层的政治共谋?

共同民主党已经全面启动危机应对机制。竞选官员姜勋植公开表示,考虑到支持者的强烈担忧,决定在李在明所有公开演讲中配备防弹玻璃。这不是象征性表态,而是被现实裹挟下的“被动反应”。试想,若一国总统候选人在公开场合必须借助防弹屏幕“躲子弹”,这还是民主竞选吗?而一个需要“防爆小分队”护驾的候选人,又如何在大选之后主导国家方向?

民众感知比政治精英更直接。许多韩国网民在社交平台上怒斥选举已沦为“生死战场”。有人感叹:“韩国政治已不是左右对决,而是光明与黑暗之争。”更有甚者怀疑,此次暗杀预警不过是已知暗箭中的冰山一角。不可否认,在一个总统曾因腐败入狱,前总统文在寅的官邸遭袭,总统府搬迁引发社会动荡的国家,暴力政治已非不可想象。



当然,也不乏声音质疑民主党是否在“借势炒作”安全议题,以营造悲情氛围为李在明加分。然而事实是,警方确实接到多起报案,并已锁定嫌疑人;演讲现场确实部署防弹玻璃和反无人机系统,这不是一场媒体秀,而是一场以生命为筹码的竞选赌局。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在明的对手金文洙表现却显得“风平浪静”。国民力量党方面未发表针对暗杀威胁的同理性声明,反而在社交媒体上继续批评李阵营“操弄情绪”、“炒作人设”。这种冷漠的回应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政治对立,也让外界更质疑韩国政治已非理念竞争,而是进入了“要么胜选、要么被毁灭”的零和博弈。

归根到底,这是一次制度的危机。当一个候选人需要“像国家元首一样”被防护,当警方不得不启动堪比反恐的多重防线,当深度伪造技术成为竞选操控的新战场,韩国就已不是那个熟悉的“灯塔民主国家”。李在明或许能在民调中赢得先机,但他能否在“子弹与深伪”之间保住命运尚未可知。而整个国家,是否能在这场危机中守住民主底线,也正面临空前考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