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来谋文化公园照片,画面是孔老夫子塑像面对一株栽种不久的树,正衣肃立,打躬作揖,恭敬膜拜之情跃然屏幕。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人皆顶礼膜拜。那么,孔子又拜谁呢?

如若此雕塑境况属实,孔子拜谒的的确是一棵树。

说到树木,流行最广的话是:千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先秦《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翻译成白话:若要做一年的规划,最好的办法是种植谷物;若要做十年的规划,最好的办法是栽培林木;若要做终身的规划,最好的办法是培育人才。



管仲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他的许多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学习。这段话从社会治理层面看,是在强调教育需立足长远规划,从个人成长层面体味,注意人才培育不可急功近利,需经历知识积累(树木)、品格塑造(修枝)、实践检验(成材)的完整周期。在上面一段话之后,《管子》接着说:“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译成白话:种一次能收获一季的是谷物,种一次能收获十季的是树木,种一次能收获百代的是人才。如果我们能这样播种培养,其效果将如同神明相助,成就大事就会如有神助,这正是成就王业的根本之道。由此可见,管仲阐明的道理是:要提高一个民族的总体素质,就要注重培养人才。一个国家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未来长治久安。”

从树木树人、为国育才的先贤之喻看,管仲去世百年之后出生的孔夫子拜树也算是有其依据。

在华夏文明开创的初始阶段,有燧人氏、有巢氏和伏羲氏三皇的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火取之于木,燃烧用木,火之使用,促进了人体生理进化,进而促进了文明诞生和发展。树木与人类进化息息相关。所谓有巢氏、大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建立古巢国,开创了巢居文明。“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等,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构筑巢居之所,肯定离不开树木。从有巢氏构木为巢起,树木文化一直贯穿华夏文化之中。

古猿从茫茫森林中走出,是树木庇护着他们,衣食亦取之于林木,后来伐木为屋,制木为器,钻木取火,糅木为轮、剡木为舟,走向文明。人对于树木的感恩和敬畏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泥土之中。由于人对树木充满了感恩之情,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祭之处,一定要植树,叫做社树。河南长葛,古代曾称长社。有一片古柏林,是古代社稷坛柏。古社柏即长葛古代祭祀土地和谷神的场所。长葛社柏相传为周柏,现有23株,距今约2300年以上,被考古学家称为我国古代“社的活化石”,是珍贵的重点保护文物。这些古柏,苍劲挺拔,姿态奇异,被服予龙、凤、狮、虎、鸟、龟、蛙、佛等名称。古社柏是社会和谐、家国安稳的象征。

各地许多纪念祖先、先贤得的祠庙大多有古树,其中一些被誉为某某手植树,加以神话,如黄帝手植柏、仓颉手植柏、孔子手植桧等等。登封嵩阳书院的古柏树,相传被汉武帝封为将军柏。树木被神化,具有了社会生活内容,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培植了历代无数栋梁之材。育人就是植树,栽植大木,作擎天之柱,古来是教育家的自励自勉。毛泽东老师杨昌济有诗句曰: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栋梁大材,是要支撑苍天,救民水火,易天改命,改天换地的。尊长名师之家国情怀、教育思想之格局是树人树木的最好诠释。

在今天的环境保护社会任务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林木保护为重中之重。保护山水,林木生态保护是前提,林下植被保护的前提是林的存在,树木植被是生态平衡的枢纽。我国历史上国家对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起源很早。《逸周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其中有一条是“毋伐树木”,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森林的法令。

山西黄帝陵黄陵古柏一千八百亩。千余年来,被保护的不错,根深叶繁茂,葱绿满桥山。据记载,早在汉代,桥山就开始人工植柏。唐天宝年间官府在桥山栽植柏树。北宋嘉佑六年,宋仁宗下令,差人组织力量,在桥山补植柏树千余棵,并下令从乡间抽调三户百姓专门巡守看护,并刻碑勒石。今天看来,这大概不仅仅是我国最早的专职护林员,也应该是树和人之间的,通过敬奉祖先联系的文化使者。元朝泰定二年,朝廷又颁发了保护黄帝陵的法令,成为我国国家办法的最早一项护林法令。这些事例不是单纯的保护树木,环境保护也在其次,关键是保护传承树木承载的人文内涵。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文化,培植林木就是传承和发展文明。

在古人的原始崇拜中,“树崇拜”比比皆是。认为树木是“精灵住所”,有神仙居住,大树显灵,有求必应。许多村庄路口都有老树遮阳,是村上众人心中的圣物、神祇,年来节到,有人摆供上香,以飨树木神灵。在道教中,树崇拜与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结合,形成了道教独特的树崇拜观。老树是人和神沟通的通道,神树就是联系天地的“天梯”之一。

上古神话有三大圣木神树,即扶桑、若木和建木。

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扶桑树高耸入云,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位于东方的汤谷之上。这里是太阳神羲和与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驾车升起的地方,扶桑树为太阳栖息的神树;是神界、人间和冥界的连通大门。

若木,在《山海经》中,若木生长在南海之外、黑水与青水之间,是这片神秘地域的标志性植物。若木承载着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宇宙以及神秘力量的想象和敬畏。若木代表着太阳西下的归宿,是日落之处的神树;为连接天地、人神的桥梁,具有沟通神秘力量的功能。

通天建木,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树,具有沟通天地人神的神奇功能。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建木被描绘为天地之间的桥梁,人们通过它可以上天入地,与神灵交流。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建木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伏羲死后也用身体化为岘山诸峰守护建木所在地。

还有桃都,也是传说中的神树,桃都山上的大桃树。东汉《括地图》:“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入,此鸡则鸣,于是晨鸡悉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神荼、郁垒本是为驱鬼所用,功能是门神。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于树象征着生命,因甚至有人长期居住在树上,认为这也可获得长寿。《云笈七签》里记有“国外有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已。地方五千里,去四方之岸二十万里,则生天树,长三千丈,大者二千围。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寿三百六十岁”。这种居住在树上可获长生的观念在东汉时大为流行,有道之人可久居树上。

1991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南蔡庄乡发掘出一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的石碑,上镌512字。这就是所谓汉《肥致碑》。其中记载:“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汉故掖庭待诏。君讳致,字苌华,梁县人也。其少体自然之姿,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君常舍止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行成名立,声布海内。群士钦仰,来集如云。”肥致三年居住于树上,因此被世人所崇拜,认为是有道之人。



树之所以能带给世人长生是因其自身有着灵魂和生命,如同人类一样,而且树自身有着很长的生命,所以成为了长生的代表。树在道教中不仅象征着生命,而且有些自身中就有神灵,《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人在山中遇到这种树精只要能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也有老树良善,成人之美者,如董永七仙女的媒人老槐树等。

这里还想说说焦桐。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桐树。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他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泡桐树,并与其中一棵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焦桐生长茂盛,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人站在树下顿感心旷神怡。该树197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园区历经几次修葺,环境风貌焕然一新。此处是来兰考参观者的必游之地"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孔子问礼东周城,尊称老冉人中龙。夫子周游访郯国,仰慕郯子好政声。师襄苌弘孔子师,崇拜周礼梦周公。孔圣拜师也拜树。

今人兰考仰焦桐。

记录者:郑长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