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戈壁滩上的绿色奇迹

——央媒省媒采访团见证兵团新城生态蝶变

五月的十二师,绿意盎然,生机勃发。5月15日至16日,由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新华网、新疆日报社、兵团日报社、兵团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十二师,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生态文明看十二师”探访之旅。



记者们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探寻十二师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生动实践,感受十二师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赢的强劲脉搏。

绿色农业

让戈壁绽放生态之花

走进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大棚,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

“大家尝尝这种草莓,口感跟你们在市场上买的真不一样!”种植户姜仁杰捧着刚摘下的草莓,“我们这草莓名字叫‘章姬’,这个品种在新疆种植得特别少!”

“这草莓与其他品种的草莓有何区别?”

“棚里现在都没有煤炭锅炉了,现在用的是什么设备啊?”

“这些设备对草莓种植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经济效益怎么样?”

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姜仁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电采暖,更安全、更方便,还能减少污染。生态好了,草莓的品质也跟着提升,游客们都愿意来这采摘。”





在五一农场二连设施农业基地,一场关于清洁能源改造和全生物降解膜应用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记者们走进一座大棚,以往的燃煤锅炉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醇基锅炉。中国新闻社记者王越凑近锅炉,详细了解了改造具体过程后问道:“从煤炭锅炉改醇基锅炉,在推广和操作上有哪些难点呢?”

“醇基锅炉安全性更高,也更干净,人工成本更低。”五一农场一连党支部书记陈峰说,“刚开始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种植户接受度不高、设备选择等问题,我们跑了半年时间,换了八九种设备,才定下来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又通过改造大棚补贴、安装锅炉补贴、燃料补贴等举措,鼓励种植户更换设备,实现绿色种植。”





在番茄地里,一层薄薄的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在土地上。“别小看这层膜,它可是保护土壤的‘小卫士’。”五一农场一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袁疆说,以前用普通地膜,残膜回收是一个大工程,残留的塑料碎片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现在这种全生物降解膜,在完成覆盖任务后,会自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没分解的也会在翻地时消失,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记者们亲眼见证了这些绿色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深刻感受到十二师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田园牧歌

在城郊寻找“诗与远方”

走进位于一〇四团畜牧连的新疆海力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植物工厂,各种热带植物、蔬菜、花卉在智能温室中茁壮成长,充满生机。记者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绿色王国”,感受着现代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的完美结合。



“这里采用了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环境。”一〇四团畜牧连“两委”赵楠介绍。

新华网记者张琪对植物工厂的发展模式十分感兴趣:“咱们这里现在有哪些创新发展思路呢?”

赵楠笑着说:“我们不仅搞种植,还拓展了研学、直播等业务。现在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了解现代农业科技;我们也通过直播带货,把这里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采访车驶入一〇四团牧二场黑家沟时,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们心旷神怡: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远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的山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里是乌鲁木齐“南山景区带”上距离市区最近的都市田园生态牧场,也是都市人寻找的“诗和远方”。

一〇四团牧二场党支部书记张映东介绍:“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了集休闲观光、生态养殖、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黑家沟生态都市牧场景区。这里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还带动了周边牧民增收致富。”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华兴奋地说:“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旅游设施,真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我们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让游客们在这里既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的魅力。”张映东说。





这种生态智慧在西山农牧场继续绽放光芒。走进花年一舍多肉养殖基地,“管家”年海东正在直播,这里的多肉不仅供游客现场购买,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逐鹿庄园老板羊正带领记者们参观庄园,从特色养殖到乡村旅游,每一处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兵团日报社记者孙永杰感慨道:“把爱好变成了事业,真是太了不起了!”

中国日报社记者张孟恩说:“生态是根基,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他们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生态,采用环保材料,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从而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二二一团,喷灌、滴灌技术的广泛应用让记者们眼前一亮。在一片葡萄地里,管道纵横交错,将水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二二一团三连党支部书记赵静向记者们介绍:“滴灌技术是我们节水农业的‘法宝’,它能实现精准灌溉,相比传统漫灌方式,节水效果显著。”



兵团日报社记者张贝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滴灌系统的运行情况,问道:“这项技术对推动农业向高效节能转型起到了很大作用吧?”

赵静点头道:“没错!现在,我们的滴灌技术已经全覆盖,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千亩桑葚园,一串串紫黑色的桑葚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二二一团吐鲁番七十度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正斌介绍:“我们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桑葚的产量和品质均大幅提升。”

“比吐鲁番的葡萄还甜!”光明日报记者魏晓伟摘下一颗品尝后连连赞叹道,保护和发展是互促并进的,把这一千多亩地变绿,二二一团提升了“颜值”,随之而来发展了鲜食采摘,加工成果汁、果酒、桑叶茶、桑皮纸等产品,成为全新支柱产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二师用‘生态+’战略破解了发展难题,这里每寸土地都跳动着绿色创新的脉搏。”

“十二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实地走访十二师这些代表性点位,深度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十二师实践和十二师故事,以及十二师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十二师的魅力。”

从绿色农业到生态旅游,从清洁能源到节水技术,两天的采访行程紧凑而充实,记者们用脚步丈量十二师的绿水青山,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未来

十二师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在兵团新城建设的征程中

树立兵团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书写更加精彩的生态篇章

来源:今日十二师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