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达州金山寺发生的僧人与游客争执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视频中,女子在寺内点燃从外面购买的香,僧人却上前将其扔掉,并强硬表示只能购买寺内的香,双方由此产生激烈争执。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背后所反映出的寺院商业化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寺院不让烧外香,看似是为了规范管理,维持寺院秩序,有的寺院给出的理由是外香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等风险 。但不可否认,很多时候背后有着经济利益的考量。如今不少寺院将香作为一种盈利商品,寺内香的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格。游客自带香被禁止,就只能无奈购买高价的寺内香,寺院借此获取丰厚利润。这和酒店禁止自带酒水如出一辙,酒店不让带外酒,并不是为顾客健康着想,而是因为酒店内酒水的利润空间巨大,禁止外带酒水是为了强迫顾客消费高价酒水,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寺院本应是远离尘世喧嚣、修行问道、弘扬佛法的清净之地,僧人也应是六根清净、淡泊名利,一心向佛之人。然而,当寺院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强制售卖高价香时,便与这种传统形象背道而驰。这种逐利行为破坏了寺院的神圣感与庄严感,让前来参拜的信徒和游客感到失望与寒心,也让寺院失去了其应有的纯粹与本真。
宗教场所商业化趋势若不断加剧,不仅会损害寺院自身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这种商业气息过浓的行为可能会误导民众对宗教的理解,让宗教信仰变得功利化,将原本纯粹的精神寄托变成一种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信众而言,高价香可能成为他们朝拜的阻碍,使宗教失去了普适性与平等性。
金山寺这起事件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寺院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迷失方向。寺院应该反思自身的定位,回归宗教本质,合理规范商业行为,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清净与庄严。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监管,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引导寺院在弘扬佛法、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让商业利益主导寺院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