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室成
Ideal Living
在创作与生活的共振中,家成为理想容器——
『心想室成』特别栏目
拜访职住一体的创作者之家,
见证空间如何被灵感浇灌成诗。
艺术家赵玉的家,既是她生活和创作的空间,也像一个流动的剧场。这里没有“白盒子”的规训,艺术和生活在一个没有疆域的空间中自由生长、共同呼吸。从巴黎到上海,从绘画到雕塑、写作,赵玉始终在地域的移动中探索文化的流变,为“自我”和“他者”构建对话。
恰似这栋房子的隐喻:一间房间,同时也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永恒博弈,一座用图像、视频与文字编织的叙事迷宫。
艺术与生活共生
赵玉与爱猫“爱因斯坦”
在个展《安娜与安然》中,赵玉虚构了两个平行时空的人物:一个来自巴黎,一个来自上海;一个绘画,一个写作;一个住在一栋奥斯曼建筑的顶楼,一个蜗居在上海法租界的亭子间。这些身份,这些经历,都来自于赵玉自身的投射。生在山西,学在巴黎,如今居住在上海的她,身上拥有众多杂糅的头衔和身份,既是艺术家、作家,也做过编辑和策展人。
《太阳,南国梨,美丽城》
推开赵玉位于上海郊区的家,亦是工作室的大门,迎面即是一组金色装置《太阳,南国梨,美丽城》,这些被她称作“金砖”的长方形雕塑在阳光下闪烁。整栋四层建筑仿佛就是一个微型的美术馆,生动而立体地展现了一部赵玉的个人史。“美丽城”(BELLEVILLE)是巴黎一个移民集聚的街区,巴黎的官方旅游网站称它“充满了亲民的氛围和愉快的混乱。”赵玉曾在那里生活过很长时间,深深爱着这种“愉快的混乱”。“金砖”的原型,就来自于美丽城建筑工地上的砖块。旧的大楼被推倒,新的大楼被建造,然而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造是否真的通往更美好的生活(BELLEVIE),自此从美丽城(BELLEVILLE)演变来的美丽人生(BELLEVIE)也成为赵玉创作中的重要符号。放在门口的这组装置,于赵玉而言“是一种历史、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能量。”
《太阳,南国梨,美丽城》,2021,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职住一体”是赵玉刻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她坦言,创作需要“随时进入状态”,功能鲜明的区域分割让她在理性与感性间自如切换:一楼是阅读与创作的开放空间,落地窗前的书架上堆满书籍和小型雕塑,沙发旁常备一壶茶;地下一楼则是“野生”的创作工坊,画布、喷漆与未完成的雕塑散落其间,她在此进行最原始的构思与实验。
一楼是阅读与创作的开放空间
两只猫自由地穿梭其间,阳光将墙面上她的作品镀成流动的“记忆女神图集”,以供她随时审视自己的创作。《安娜和安然》中两个虚构的“房间”叠合成赵玉在现实中的工作室,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博弈的一座微型剧场。
几乎所有女性创作者都曾受过伍尔夫这句话的启发: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时间跨越一百年,如今的女性并不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决心,而“房间”的意义和价值,也早已超越了物理层面。精神疆域的广阔和文化迁徙的延展,将更多女性创作者带离了地域的桎梏,却需要以更复杂的维度,来重构自我与世界的边界。
赵玉在家中的地下一楼
赵玉形容自己是一个“需要不断行走的人”。她曾在云南普洱的景迈山拍摄热带作物,在杭州为摩崖石刻所着迷。在她看来,“去远方”是人们天生的欲望,也是她致力于研究和呈现的内容方向。人在陌生的环境成为一个“新来者”,那些创作与生活、野性与秩序、闯入与归属的矛盾和悖论,终以艺术之名,在赵玉的创作中共生。
《新来者,信使07》,2025,意大利黄洞石,丙烯绘画,摄影,综合材料, 54 x 52 x 8 cm
追寻太阳的心
“爱因斯坦”与狮子腿雕塑作品
工作室的隐形“主人”是两只猫,爱因斯坦和腊八,它们的存在让空间多了灵动与温度。缅因猫爱因斯坦是一个“哲学家”,常在落地窗前凝视街景,或跳上书桌与赵玉一起工作。喜欢晒太阳的爱因斯坦,甚至启发赵玉创作了同名的狮子腿雕塑作品,用黑檀木雕刻而成,镶嵌着意大利黄洞石碎片,内部藏着热带植物的图像,象征力量与远行的欲望。黑金的狮腿威风凛凛,不难让人联想到神话中奔驰的雄狮。
《爱因斯坦》,2025,黑檀木,意大利黄洞石,丙烯绘画,45 x 25 x 12 cm
对于太阳,和与之相关的神话的兴趣,也许从赵玉童年时就开始形成。她的家乡在山西长治,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等妇孺皆知的史前神话故事都发生于此。“神话之乡”的童年烙印,也在她日后的创作中,演变为对全球文化流变的探索。
《前进的世界-狮子与太阳》
在“金砖”中,太阳照耀着巴黎街区的建筑碎片。在《狮子与太阳》里,太阳又与波斯文化中的权力图腾交织。赵玉认为,太阳崇拜是人类最原初的远行欲望,我们始终在他乡寻找“家乡”,在陌生的文化中摸索自身的轮廓,就像“古夷人古越人向东迁徙是为了追寻太阳的出生地。”
赵玉的创作轨迹,同样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迁徙。以“闯入者”自居,她穿梭于绘画、雕塑、写作与装置之间,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文明流动的隐喻。对赵玉来说,文字创作是最简单的方式,“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像是在写信,”视觉艺术则是更为连贯和长期的研究,“没有终点,是线性的,也是交叉的。”她将写作视为艺术创作的剧本,可以基于文字发散出无穷无尽的试验场。
《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系列
在赵玉撰写的小说《美丽城地铁站》中,摩洛哥移民的身份困惑与装置《日落之岛,法兰西岛》形成互文。古罗马式的战袍雕塑《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系列由柔软的布匹制成,战袍内部依照“楚河、汉界”划分的两面象棋棋盘,被她改写为“世界”,战袍的衣角也定格在随风飘扬的那个瞬间,暗喻全球化下的对峙与共存。不同的媒介是观念的载体,而她对于流动的观念,则在“行走式”的创作和不同的媒介中不断被转译。也许,当艺术与生活早已模糊边界,唯有一颗追寻太阳的心,始终明亮。
INTERVIEW
赵玉
Pocono Zhao Yu
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赵玉的创作主要致力于将“自文化”转化为“他文化”视角,并置入时空深层框架进行思考,通过图像、视频、写作及装置等诸多媒介进行转译。她基于行走、基于个人经验,借用符号学、文学以及相关社会学科中的元素对场景进行重构,籍此呈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流动与文化流变。其作品曾在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三影堂艺术中心等大型展览或机构展出;曾入选天目里美术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Paris × Berlin等艺术驻地项目。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策展计划”终选名单,同年出版短篇小说《美丽城地铁站》。
Q:你有很多不同的创作媒介,绘画、雕塑、写作……家中的布局是否也会根据你的创作进行特定区域的划分?
赵玉:我的工作空间主要在一楼和地下室。通常我会在一层进行一些案头工作,还有看书、喝茶,阳光洒进来非常舒服。另外一边,墙面上挂满了我的作品,会时常更换,它像“记忆女神图集”一样,陪伴我工作。在负一层,我会进行一些更初期的创作工序,比如绘画、喷漆、搭建等等。选择“职住一体”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需要大量的时间完成案头工作,然后去实施,有时候我会从早到晚不停歇地工作,一不小心就会通宵,或者一天只睡4、5个小时。但在这种高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会让自己有几天的break(休息)。因为创作时间的不确定性,所以我需要随时能够进入到“工作室”中,加上我也很喜欢巴黎沙龙的陈列方式,所以我的工作室和居住空间是一体的。对我来说,它们在一起就是我的家,我需要随时可以思考和推进创作。
Q:“爱因斯坦”作为家里很重要的成员,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赵玉:我觉得他很懂得怎么和这个空间互动。他经常在一楼的落地窗前观察,非常敏锐,你会感觉他的小脑袋里总是装着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他叫“爱因斯坦”特别合适。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躺在窗前的地毯上晒太阳,天气冷的时候他就窝在沙发上睡觉。他是一只极其粘人的小猫,给我很多陪伴。他经常在楼下看着我工作,也会跳在我身上跟我一起工作。有时候我累了,或者某些问题想不通的时候,我会看着它的眼睛,很科学地说,猫咪的眼睛是可以治愈人的心灵的。
Q:你在巴黎和上海都生活过很长时间,在你看来,这两个城市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赵玉:这两座城市我都非常喜欢,它们很像。我记得刚回上海的时候,会觉得上海跟欧洲很接近,包括这里的人,街道,店铺。它们也都是很适合走路的城市,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河流穿城而过,两岸的老建筑很迷人,都有艺术、博物馆、公园、咖啡店……巴黎给了我很多养分,法国的美院系统里,学习氛围十分自由、十分具有实验性,让我对艺术的观念更为开放、自主。毕业后我申请到了上海的艺术驻地项目,所以也就顺其自然地留了下来。上海让我感受到中西合璧的状态,一种文化大熔炉的进行时。
Q:说说你在家里最喜欢的4件单品吧。
赵玉:明代汉白玉小马:它们造型很笨拙,有点像布朗库西的《吻》,放在一起看,有一种在公园里恋爱的感觉,很温暖,很悠闲。我属马,很喜欢这种怡然自得的感觉。中古中药柜:去年我父母来看我,我父亲在院子里熬中药,启发我做了一系列有关中药、疗愈的创作。这个中药柜会让我想到那个瞬间,它有气味、有温度。狮子腿雕塑作品:狮子与太阳经常同时出现,象征着一种权利,一种不断前进的状态。这个系列我取名叫《爱因斯坦》,名字来源于我的猫。《在阳光下随风飘荡》装置作品:战袍是我比较重要的作品,放在书桌旁,我抬头就可以看到,它也提示我时刻保持柔软,也时刻保持坚韧。
监制
策划、编辑
撰文
摄影
摄影助理
修图
部分图片
Carrie
Luzy、遇婳
拉风
郭一
E
阿祖
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