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岛史前文明探秘” 研学活动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博物馆文物、场景为教材,实现“行走的课堂”。通过知识讲解、场景复原、图文展览、手工创作等沉浸式体验,将长岛独特的史前文化以具象化形式呈现,让海岛群众近距离触摸远古遗迹、感知文明脉络,生动体现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
童笔留记,海报签到。阳光洒在为5·18国际博物馆日定制的签到海报上,孩子们眼眸闪烁着兴奋与紧张,小手攥着彩笔,有序排队。笔尖轻触纸面,歪歪扭扭的名字跃然其上,他们将这份对知识殿堂的向往,深深镌刻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文博话古今,童影观图展。长岛博物馆老师按照长岛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通过“沧海桑田”“农耕渔猎”“北庄文化”等8大部分,生动讲述了史前长岛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岛考古取得的成就。孩子们认真倾听,积极踊跃。这场研学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融合“专业度”与“童趣感”的沉浸式文明探索。讲解员以“时空导游”的角色,将文物背后的脉络编织成孩子们能听懂的“成长故事”,最终留痕于孩子们手中的研学手册之上。
印刻文博之旅。长岛博物馆将知识脉络转化为可触摸的“印记游戏”,让研学手册成为装载记忆与成长的“时光宝盒”。当孩子们攥着盖满印章的手册蹦跳着离场时,那些或清晰或歪斜的印记早已超越了打卡的意义——它们是知识的脚印,是探索的勋章,更是童年与历史碰撞时,迸发的璀璨火花。
“长岛史前文明探秘”研学活动,不仅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生动实践,更通过“文物+教育”的多元路径,将长岛史前文明从学术领域推向公共视野。从海报签到的仪式感,到文物讲解的知识浸润,再到印章收集的趣味探索,每一环都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知,激发更多人关注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助力海岛文化影响力提升,推动长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通讯员 孙雯 郑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