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大展5月19日揭幕。展览汇聚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00多件(套),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此次,展出的338件(套)文物当中,有一半儿以上是青铜器。这两座青铜酒器,因为以鸮为原型,并且内壁刻着“妇好”两字,被称为妇好鸮尊。它们在50年前殷墟出土之后,被不同的博物馆馆藏,这次展览也是实现了首次聚首。


“看·见殷商”大展是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的第二展。338件(套)文物来自28家考古文博单位,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精品、孤品、名品、珍品云集。


近百年来,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也让今人对商代的想象变得更加的具象化。这里还展示了电影《哪吒》里用到的天元鼎、结界兽,还有敖光使用的大刀等形象的原型。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介绍,针对这次展览他们在展陈设计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让观众能够尽可能与展览的场景融为一体。在观展过程中引入了MR(混合现实)和VR(虚拟现实)这种观众可以互动参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观众带上设备可以化身为商代的战士去参与故事中的情节。



此外,“看·见殷商”展还特邀多位设计师设计推出极具特色的“殷商主题”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目前,首批上线文创已达280余种,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首座考古博物馆开馆 解锁良渚文明密码

位于浙江杭州临平的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5月18日正式开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展陈文物超1800件,涵盖良渚时期玉器、石器、陶器等。其中,横山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琮,茅山遗址中象征稻作文明的水稻田、牛角印遗迹,玉架山遗址出土的刻符玉璧均为重要展品。



此外,馆内的各种交互设置也颇有看点。运用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同时,为更好呈现考古主题,考古学测年方法、文化层判定、田野发掘技术等内容直接上墙,让参观者近距离了解考古学知识。


据了解,玉架山遗址是由6个相邻的环壕沟组成的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数量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遗址。博物馆开馆后,不仅展示临平地区史前文明,更以“博物馆+公园”双中心模式,推动考古研究与公共教育。

国际博物馆日·领略博物馆的“千面新生”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文明的琥珀,博物馆封存着人类最璀璨的智慧与记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也在与时俱进,每次游览都让人有新奇且独特的体验。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交互 文物“活”起来


随着VR、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让博物馆从过去的静态展陈,转向了动态交互。



不久前,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观众只需戴上VR设备,就可瞬间“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观众可以走进曾侯乙的宫殿,聆听编钟乐音的美妙。也可以跟随越王勾践,体验征战沙场的豪情。



在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3800多件文物已完成数字化采集。游客们挥动手臂便能“亲历”周游列国,指尖轻点就可以奏响千年雅乐,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科技互动的趣味性完美交融。


5月18日,新疆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展览创新采用数字复原、3D全息等多样化展示方式,将考古研究“再现”为生动的历史场景,让观众真正看懂了历史,也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从大而全到特而精 展出内容有地方特色


如今,各地的博物馆纷纷立足自身特色,不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是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



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量的丝绸、陶瓷等商品曾从此出发运往海外。位于泉州的福建汉侯博物馆,收藏了自宋代以来的5500多件瓷器,向世界展示陶瓷这张“中国名片”。





眼下,博物馆还创新引流方式,利用AI技术让静态的瓷器“活起来”。这尊李白醉卧彷佛开启了诗仙的新创作,这尊昭君出塞瞬间将大家带回大漠孤烟的历史场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