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桃李芬芳,薪火相传琴韵悠长
——访丽水市陈杨涛钢琴工作室创始人陈杨涛
浙江丽水,秀山环抱,总有琴韵悠悠。其间,有一位钢琴教育家,在音乐与公益之间寻得了生命的双重回响,用每一片叶脉、每一行音符,见证桃李成蹊的历程。世人谈琴艺者多,论琴心者少,而他却始终秉持着“琴非利功器,乃养性篇”的信念,不求速成捷径,但务深耕细作,用自己的教育哲学让光阴在黑白琴键上流淌,让艺术与心灵发出共振的清越回响。他就是丽水市钢琴工作室创始人——陈杨涛。
音起少年时:萌芽与蜕变的琴途
孩提时代的陈杨涛,便展现出对音律的敏锐感知。当同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已能精准捕捉歌曲的旋律走向,用清亮的童声唱出完整的曲调,节奏感亦远超常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口琴——这个小巧的乐器,成为了他叩开音乐之门的第一把钥匙。短短数日,他便能凭借记忆吹奏出简单的民谣,家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份天赋,决定为他开启钢琴学习之路。
初触钢琴的少年,指尖便能在琴键上跳跃出青涩却充满活力的音符。在北京跟随退休老教授学习的时光,成为了他音乐启蒙的重要基石。老师对音乐的热爱与严谨的教学态度,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少年的心灵。老教授常说:“音乐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流淌。”这句话深埋在陈杨涛心底,为他日后的教学理念埋下了伏笔。在琴房的无数个晨昏,他沉浸于拜厄的基础练习,在哈农指法训练中感受指尖的蜕变,从一个单纯热爱音乐的孩子,逐渐成长为怀揣艺术理想的追光者。
2011年,陈杨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钢琴演奏专业,正式踏上了系统学习音乐的旅程。清晨的琴房里,总能听见他反复推敲贝多芬奏鸣曲的旋律;深夜的图书馆中,他沉浸于肖邦夜曲的细腻情感中,在谱面上标注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专业课程之外,他尤为注重实践积累,多次参加校内音乐会,从最初上台时的紧张忐忑,到后来从容驾驭李斯特狂想曲,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破茧”。
大学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微公益”活动中,在甘肃贫困山区,他目睹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有的孩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琴键,有的捧着皱巴巴的乐谱如获至宝。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进福利院、敬老院,用琴声为孤寡老人送去慰藉,为困境儿童点亮希望。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钢琴不仅是舞台上的高雅艺术,更是连接心灵、传递温暖的桥梁。这段时光,他的琴技日益精进,更在公益实践中找到了音乐教育的终极意义——用艺术滋养灵魂,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
育木成林:琴房里的教育哲学
2015年,大学毕业的陈杨涛回到了家乡丽水,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钢琴工作室。谈及创办工作室的初衷,他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钢琴艺术的传承,是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从贝多芬、莫扎特到苏联学派,再到周广仁等老一辈音乐家,这份传承从未间断。我愿做纽带中的一环,让更多孩子触摸到古典音乐的温度。”
工作室初创之际,面临着诸多挑战。科班所学的教学理论,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天赋的孩子时,显得捉襟见肘。有的孩子手指条件有限,难以完成复杂的指法;有的孩子对乐理知识理解迟缓,陷入瓶颈焦虑。陈杨涛开始意识到: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而是一场因材施教的艺术。于是,他一头扎进了教学研究,与同行探讨、向名师请教,逐渐总结出“分层教学法”——针对学龄前儿童,采用游戏化启蒙,将音符转化为可爱的卡通形象;对走专业路线的学生,则系统梳理古典乐派的脉络,从巴赫的复调音乐到贝多芬的奏鸣曲,构建起扎实的艺术根基。
“钢琴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这是陈杨涛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功利心是艺术启蒙的大敌,唯有兴趣与毅力,才能让孩子在琴途上走得更远。为激发兴趣,他创新引入“音乐故事课堂”:教授莫扎特《小夜曲》时,他会讲述作曲家在星光下创作的浪漫场景;讲解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时,他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夜云影的美妙意境。孩子们在故事中理解音乐,在想象中触摸旋律,渐渐地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对于毅力的培养,他有一套独特的“阶梯训练法”。他将学琴过程比作登山:初级阶段如同平缓的山路,通过趣味练习建立信心;中级阶段似遇陡坡,需引导孩子在攻克难点中体会成就感;高级阶段则如登顶前的冲刺,用参加比赛、举办音乐会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潜能。他常以工作室里的绿植为喻:“就像这棵树,冬天看似停滞生长,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学琴遇到瓶颈时,坚持下去,终将迎来春日的蓬勃生机。”
在陈杨涛的教学生涯中,无数孩子在琴音中实现了自我超越。2013年,他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尽管仅有一名学生获得了三等奖,却让他看到了教学相长的可能性。此后,他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学生的赛场表现亦渐入佳境。2014年,在“世纪(参数丨图片)华人音乐艺术节”钢琴比赛中,他指导的学生斩获了省级奖项,他本人也首次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最令人动容的,是陈杨涛与叶家佑的故事。这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曾在纸板画就的“琴键”上练习。陈杨涛先是给他送去了闲置电钢琴,后又多方奔走,为他寻得一台钢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叶家佑从坐不住的调皮少年,蜕变为全国金奖得主。2024年,师生二人登上央视舞台合奏演出,那段“纸壳琴键到央视舞台”的传奇,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励志典范。截至目前,他的学生已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3项,工作室的书架上,数十本“优秀指导老师”证书熠熠生辉,见证着他用心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
弦歌致远:跨越琴房的生命交响
陈杨涛的公益情怀,早已融入血脉之中。大学时期参与“微公益”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对困境群体的疗愈力量。回到丽水后,他将公益足迹延伸至福利院、山区学校:定期为福利院儿童捐赠物资,用钢琴演奏会为他们打开一扇看见美好的窗;在山区小学开展“音乐支教”,带着孩子们用口琴、手铃等简易乐器感受节奏之美,除了教小朋友以外,陈老师还在老年大学教老年人弹钢琴,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一次支教中,他遇见了一名自闭症儿童。起初,孩子对周围世界充耳不闻,唯独在琴声响起时,眼中会泛起一丝涟漪。陈杨涛尝试用《卡农》的舒缓旋律与孩子对话,日复一日,当孩子终于用指尖轻轻地触碰琴键,发出第一个不成调的音符时,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他坚信:“每个生命都需要被听见,音乐就是最好的媒介。”这些公益实践,让他的教育理念超越了技法传授,升华为对生命的尊重与滋养。
作为行业新锐,陈杨涛始终以开阔的视野推动钢琴教育的发展。他多次担任重要赛事评委:2025年受聘为“库客音乐杯”第三届北方钢琴文艺汇演评审委员会委员;同年,在“微风长隆国际钢琴声乐公开赛”杭州赛区担任评委。在评审席上,他以专业视角审视选手的表现,从不同风格的演奏中汲取灵感,反哺教学实践。“担任评委的过程,就像一场跨时空的音乐对话。”他说,“我在选手身上看到了教学的盲点,也在经典作品中重温艺术的初心。”
为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他构建起了“三维成长体系”:定期组织教师观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线上课程,参与抖音等平台的直播研讨,实现理论更新;鼓励教师以选手身份参加比赛,在实战中打磨教学视角;创设“教学案例工作坊”,分享个性化教学经验,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专属的成长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成为了当地钢琴教育的标杆。
面对行业变革,陈杨涛有着清醒的认知:“随着考级加分政策的取消,学琴人数减少,但这未必是坏事。当褪去功利色彩,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音乐的孩子,教育也便能回归本真。”他的未来规划简单而坚定:继续深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琴声中找到生命的底色;拓展公益版图,让音乐之光照亮更多角落;推动古典音乐的普及率,让贝多芬、莫扎特的旋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在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历届学生考取的音乐学院所在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这些星星点点的标记,是他眼中的“音乐火种”。正如他在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采访中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愿做火种的传递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从口琴少年到钢琴导师,从公益行者到行业先锋,陈杨涛的人生始终与琴声相伴。他用十年光阴,在丽水这片土地上构筑起音乐教育的理想国——在这里,古典乐派的传承与创新并存,艺术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共生。那些荣誉证书上的鎏金文字,那些赛场上的璀璨奖杯,那些公益活动中绽放的笑容,都是他逐梦路上的生动注脚。而他却始终记得,那个在琴房里初次触碰琴键的少年,眼中闪烁的纯粹光芒——那是对音乐的赤子之心,亦是对教育的永恒守望。当岁月流转,琴声依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艺术的海洋里,乘舟远航、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