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清晨,天色微明,街灯未灭。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一家沙县小吃店早早亮起了灯火。
店主小林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旁,妻子小张忙着打下手,摘菜、洗菜,动作娴熟轻巧。升腾的烟火里,两人的身影交织成一幅温馨的剪影。
谁曾想到,眼前这对默契十足的夫妻,几个月前还因家庭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差点对簿公堂。
小两口的家乡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吃之乡”。每年有6万余人外出创业,催生了无数个“候鸟家庭”。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妻子小张在老家留守照顾小孩,夫妻两人只能在春节团聚。长期的聚少离多,悄然给这个小家庭埋下了隐患。
一次争吵,让夫妻之间燃起战火。小张赌气离家出走,回到娘家过年,甚至干脆将小林的微信拉黑。
2月5日,心里憋着火的小林攥着皱巴巴的诉状,径直走进了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要与妻子小张离婚。
沙县区法院诉讼辅导员罗慧玲接待了他。几番对话后她作出判断:虽然夫妻矛盾尖锐,但感情基础尚存。为了挽救这个家庭,罗慧玲立即将案件流转至区综治中心,并同步联系小林所在街道的联系法官石音音。
去年以来,沙县区法院在辖区13个综治中心配备了42名法官及法官助理,石音音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接案后,区综治中心迅速响应,指派“虬城幸福家”婚恋家庭服务中心的调解员负责此案,与石音音联合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团队开展首轮调解。
2月8日,石音音指导调解员开展首轮调解。然而,调解现场却充满了火药味。
“一吵架就不回家,玩失踪。难不成是外面有人了?”小林拍着桌案,满脸怒气。
面对丈夫的质疑,小张怒火中烧,“你常年在外,家里的事都是我操持。你辛苦开店挣的钱,还是你妈在管!这日子没法再过了。”抹着眼泪的小张摔门而出。
首次调解失利,双方不欢而散。石音音并不气馁,家事调解不是简单地消除双方的怨气,而是要找准发生问题的症结。
这个小家庭背后暗藏着哪些日积月累的矛盾呢?在区综治中心统筹下,一个由法官、调解员、妇联干部、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组成的调解团队迅速组建,开始对这个危机家庭展开全面“会诊”。
调解团队深入调查、抽丝剥茧,发现涉事矛盾系经济支配权争议、代际观念冲突及育儿理念差异等多重因素交织所致。最令人揪心的是,一年前在托育园门口,小张与婆婆发生矛盾后情急之下说出的气话,更加剧了婆媳关系的紧张,瞬间放大了这段婚姻的裂痕。
为了打破调解的僵局,2月13日,石音音联系了具有3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老郑,一起来到小林家中。
“夫妻共同财产,理应共同管理。孩子也需要父母完整的爱。”石音音耐心劝导小林,“法律可以保障你们的亲子权利。但家庭的维护更需要日常的平等沟通。”
与此同时,老郑拉着小林父母的手劝道:“小两口走到今天不容易,孙女才4岁。咱们当长辈的,得帮着把家圆回来啊!”
调解团队为分处两地的当事人开启“云端”调解。
考虑到小林已经返回深圳,3月14日,借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团队为分处深圳和沙县区的夫妻双方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调解。
“婚姻就像煮沙县小吃里的拌面,看似简单却要掌握好火候。”心理咨询师的一席比喻让夫妻俩若有所思。
“你们出现矛盾的核心症结是长期异地,情感沟通不顺畅,相互间缺少理解和信任。”石音音适时接过话头,“还是要在一起打拼,互相扶持着,把日子过好。”
调解团队细致入微、充满温度的调解,让双方渐渐平复了情绪。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综治中心屏幕上弹出他们女儿的视频——这是调解团队精心准备的“破冰”环节。听到孩子稚嫩的童声,看到孩子可爱的身影,小林别过头去,小张的眼眶也湿润了,双方的心结在这一刻悄然放下,离婚纠纷得以化解。
“从怒目相向到携手并肩,过程虽然曲曲折折,但结果温暖人心。”看到小林的家庭矛盾终于解决了,石音音觉得压在身上的担子卸下了。
今年以来,沙县区法院联动综治中心开展调解工作,让16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
调解团队通过视频回访案涉家庭。
和好后,小林一家的生活怎么样?这始终牵动着石音音的心。一个月后,她通过视频回访了这个小家庭。
通过屏幕,她看到了小林正有序打理着他的小吃店,妻子小张在后面帮衬着,女儿跟在身边。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脸上的笑容格外甜蜜。
看到这个家庭幸福的模样,石音音也感到欣慰。她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写到:“或许,生活有时会有一些裂缝,但是我们相信总有一束光能照进来。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束光。”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