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徒步结缘,以公益为纽带,十年如一日践行善举。由民间歌舞相伴爱心公益会组建的徒步微信群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近2000人规模,用凡人微光汇聚成照亮城市的温暖星河,在兰州写着动人的公益暖心故事。
陌生群友的公益约定
“本周六早7点,中山桥南集合,咱们到罗九公路清理垃圾!”每周五,民间歌舞相伴爱心公益会会长张玉生在微信群里刚发出活动通知,消息便迅速被“报名+1”“准时到”的回复刷屏。群里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彼此素未谋面,却因一句号召跨越年龄、职业的界限,奔赴共同的公益之约。
68岁的王学明是群里的“活跃分子”,负责群里的宣传工作,每次公益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退休后总想着找点事做,偶然加入这个群,没想到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王学明笑着说,“第一次参加黄河边捡垃圾时,看着河滩从满是杂物变得干净整洁,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群里发活动通知。”
苟永生是公益会的形象大使,73岁的他是通过从部队退役的战友推荐加入的。“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普通徒步群,没想到大家这么热心公益。”苟永生回忆道,“第一次跟着去慰问孤寡老人,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们这些微小的举动真的能给别人带来温暖。”
每周一次的公益“聚会”,早已成为群友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他们放弃休息时间,顶着烈日或冒着寒风,只为守护这座城市的美好。
团队从十余人到千人
2014年4月,张玉生怀着“让更多人走出家门,做点有意义的事”的朴素想法,创建了民间歌舞相伴徒步微信群。最初只有十几位朋友加入,活动也只是简单的徒步健身。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群的发展方向。
“有一回徒步时,我们发现黄河边垃圾特别多,大家就自发开始捡拾。”张玉生回忆道,“那次活动结束后,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形式特别有意义,提议以后多开展类似的公益活动。”就这样,公益逐渐成为这个群的核心标签,吸引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十年间,群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近2000人,还孵化出23个文化演艺团体。这些团体不仅在公益活动中发挥特长,通过文艺表演为孤寡老人、军烈属带去欢乐,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宣传,扩大公益影响力。目前,公益会至今已11年,有9个大群,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9岁,是兰州最大也是坚持公益活动时间最长的群众团队。每周周六的活动是铁定的,团队成员风雨无阻,大家一起为公益而默默奉献着。
“看着群里的人越来越多,公益活动越做越丰富,我特别欣慰。”张玉生感慨地说,“最让我感动的是,群里很多人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正是大家这份纯粹的公益心,让这个群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温暖足迹遍布各个角落
“公益会”的活动丰富多彩,每周都有不同主题,足迹遍布兰州各个角落。除了常态化的黄河沿岸垃圾清理,他们还将温暖送到社区、军营和特殊群体身边。
在社区孤寡老人家中,群友们分工协作,有的帮忙打扫卫生、维修家电,有的陪老人聊天解闷,还为老人们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82岁的独居老人刘爷爷每次看到群友们到来,都激动不已:“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每次来都忙前忙后,陪我说话,让我这冷清的家一下子热闹起来。”
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公益会”都会组织慰问军烈属活动。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节目,向军烈属表达崇高敬意。军烈属张阿姨感动地说:“好人呐,是他们惦记着我们,经常来看望,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心里特别温暖。”
此外,群里还经常组织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资助学费;开展环保宣传,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这些公益活动不仅实实在在帮助了他人,也让群友们在付出中收获成长。
“每次看到受助者的笑脸,听到他们的感谢,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王学明说,“而且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很多技能,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公益路上的坚守与传承
十年公益路,并非一帆风顺,但群友们始终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刚开始组织大型公益活动时,资金是个大问题。”张玉生说,“但大家都很支持,几块到几十,一百、两百地凑,正是这份团结,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为了让公益活动更专业、更可持续,群里还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设立不同小组负责活动策划、宣传、后勤等工作。同时,他们注重培养年轻成员,让公益精神代代传承。“我希望能把这个群一直办下去,让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张玉生坚定地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无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如今,民间歌舞相伴徒步微信群早已超越了普通社交群的范畴,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公益平台。在这里,年龄、职业、身份的差异被爱心消融,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他们如点点星火,在黄河之畔绽放光芒,照亮金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田。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公益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更多动人的温暖故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