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东北图书博览会的文化盛宴中,吉林非遗馆成为最亮眼的“打卡地”。


连日来,在书博会现场,文产非遗展馆人气爆棚。松花砚拓印展台前排起了长队,长白山人参文创销售火爆,俄罗斯画家笔下的长白山油画向世界讲述着吉林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据统计,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文产非遗产品销售1473.5万元。

文产非遗展区以惊人的流量与消费力,让大家惊喜的看到吉林文脉的厚重,以及非遗产业从“深闺珍宝”到“现象级IP”的蜕变。

松花砚:从“皇家御砚”到国民潮物

在非遗馆“松花神韵”展区,一方雕刻着“逢考必过”的松花石印章引得学生群体排队打卡。


“书博会期间,松花砚的各种小摆件、小挂件受到热捧,仅书博会第一天,就卖出了十几万,销售额比预期翻了3倍。”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互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要知道,皇家文房瑰宝松花御砚可是清代宫廷御用砚台,乾隆年间更被列为“国砚”。

从宫廷到寻常百姓家,松花石蜕变的“实用”“接地气”。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影雕传承人王强说:“过去,松花石雕刻被视为收藏家的‘小众爱好’,如今通过跨界破圈,这项技艺来到大众视野,已然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同时又附有生活化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俄油画展:艺术IP撬动文旅新生态

回顾书博会,在文产非遗展区同样人潮涌动的,还有这场异域视角的《巍巍长白——中俄美术家主题油画展》。


短短几日,油画展迎来十余个美术专家、中俄高校师生、老年绘画爱好者,以及青少年艺术团体,以及上万名观展者走进展厅,感受中俄油画的视觉盛宴。


这场集结中俄87幅力作的跨国艺术对话,不仅完成了视觉审美的碰撞,更在文化、生态与社会多个维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不难想象,这也将是吉林“写生经济”崛起的信号,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人参革命:从土特产到“文化奢侈品”

作为吉林新三宝之一,人参是吉林响当当的金名片。

在本届书博会上,自然也少不了人参元素。


但这次,人参的出场方式有所不同,搭上IP文化,极具吸引力的“云顶天宫人参奶茶”,圈了不少“”粉儿”。


“卖得特别好,一个是云顶天宫情结,还有就是吉林人参的招牌,叠加在一起,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文创+品牌效应,让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同时,深入感受长白山人参文化的独特魅力,线下品尝后,还有不少人在线上预购。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展区内多家人参展商的展出的人参礼盒、人参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包装精致高端,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养生需求,又便于携带,同样备受观展者青睐。


“很多观展者买的不仅是滋补品,更是长白山文化。”工作人员表示,产品赋予了文化,则更容易走进消费者的心里。现在咨询人参的群体不再像过去局限于中老年人,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非遗爆发新势能,吉林做对了什么?

事实上, 非遗馆的火爆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吉林文化产业的系统性破局。


本次书博会上,文产非遗展馆以“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为主题,分设文化产业展销区与非遗展区两大板块,呈现吉林文化魅力与科技赋能成果。

27项非遗项目,松花砚雕刻、查干湖鱼皮制作等18项传统美术精品,以及满语文、绳编等技艺集中展示。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王洪臣为观众现场献艺。


全国工艺高级玉雕师、吉林省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卫东,向观展者讲述着玉雕背后的故事。


“吉派·新中式”,以别具一格的“国潮”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观展者与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面对面,感受到的不只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更鲜活的文化传承。

这种文旅融合新场景,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商机,文化资源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


一位非遗传承人感慨:“过去我们的手艺只能在小圈子里传承,现在通过书博会这样的平台,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还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吉林非遗背后还藏着多少潜力?

书博会上的非遗馆,已然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

这里没有“老气横秋”的传统,只有涌动的新消费浪潮。

文化资源+创意转化+产业集群+……

这场文化盛宴背后,藏着吉林非遗产业从“技艺传承”向“经济变量”跃迁的深层逻辑。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摄影 吴雪金 殷维 刘昆鹭 李易书 罗浩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伟光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点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