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在劳动教育中,解锁学科融合的N种可能。5月19日,南京市玄武区劳动周活动暨“15分钟教育圈”培育项目深化实践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举行。各个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成果纷纷亮相,中小学生发挥所长,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读生活中的劳动技巧。校园景观变身会说话的劳动资源。
据悉,本次活动主题为“劳动密码:解锁学科的无限可能”,打破学科壁垒,展现劳动中的科学原理、数学逻辑、艺术美学、技术创新、设计思维等,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科实践的“活课堂”。这些劳动实践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劳动场景,通过跨学科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用数学建模优化劳动流程、用编程设计智能劳动工具、用艺术创意美化劳动成果。
比如,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金分校多年来联手江苏省农科院,合力创设劳动“第二课堂”,依托农科院专家资源,打造前沿“耕读”课程,学生们制作叫花鸡、采摘莴苣、移栽植物,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分享了《巧手编枇杷——毕业赠芳华》《枇杷保卫战》两节研究课。“枇杷熟了,我们毕业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暨六年级毕业礼是该校六年级学生离校前的一次校本特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将一学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展现他们在小学生活中学会的各学科知识和培养的综合能力。比如,用学生自己制作的采摘器,收获校园里的枇杷,分享给师生;用枇杷做元素,结合学校文化设计校园文创作品,也作为本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
现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汪晓丹、南京市科利华铁北中学朱松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校长袁媛,围绕《“爱·生活”课程视域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大家一起来帮厨”为例》《深耕劳动教育沃土:三维路径下的跨学科实践探索》《劳动,让生长更有力量——“享·时光”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作经验分享。
袁媛表示,学校开发了七大劳动教育场域,让同学们全身心沉浸在设计、制作试验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会劳动价值。
科学老师李文琦分享说,她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魔法,把“老师要我做”变成“我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里面,科学是工具,生活是课堂,而孩子们是真正的造物者。”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叶兆宁也来到现场,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她认为,在这个主题中融合是关键词。实际课堂中,老师要同学生一起研究商量,去观察去思考。“当孩子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并认为这些问题能够用知识解决,这才是融合的关键。”
玄武区教育局一级调研员沈峰表示,应进一步深化课程融合、资源融合、评价融合,以学科知识为内核,劳动实践为载体,让劳动教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建立健全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可量化、可感知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