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重庆一中2025年心理健康月启动,“校家社协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和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相继开展。


研讨会现场。重庆一中供图

本次活动汇聚心理学专家、家长代表、教育同仁,通过专题汇报、经验分享、专家讲座、主题游园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共同体,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校阵地:心育历程与创新实践

重庆一中校长毛明山在致辞中指出,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赛道,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同心圆”,唯有三方携手,才能为孩子们构建起温暖而坚实的成长支持系统。毛校长表示,相信通过校家社的坦诚对话、资源联动,一定能实现1+1+1>3的心育合力。毛校长呼吁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做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守护者”。


毛明山致辞。重庆一中供图

会上,学校为首批心理健康校外指导专家颁发聘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杨发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心理医师张琪、重庆医科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林敏等多位专家受聘,标志着校家社协同进入专业化新阶段。


为心理健康校外指导专家颁发聘书。重庆一中供图

据了解,重庆一中心理健康工作以积极心理学为圆心,开设校本必修课程、构建“一生一档”心理档案,将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培养融入全环节。坚持路径创新,打造工作机制,通过个体咨询“预约分导制”、团体辅导、日常心育渗透、“教研 + 科研”联动等措施,拓宽心育半径。坚持协同育人,构建“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抓手——校外资源为助力”的同心圆模式,推动校家社资源联动,实现心育效能最大化。

重庆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推出“家长心育工作坊”“社会专家服务站”等系列举措,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校园向家庭、社会延伸。

家长分享:做青春路上的同行者

研讨会上,家长代表的分享充满温度与智慧。参与者从家庭氛围的角度,展示了如何通过美育和日常互动营造积极家庭环境,并分享了“奋斗观”与“价值观”以及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呼吁家长以“朋友”身份,引导孩子接纳平凡与失败。

专家微讲座:专业引领,赋能成长

在专家微讲座环节,三位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提供专业指引。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杨发辉在讲座中呼吁关注学生“情绪管理力”“抗逆力”等核心心理品质。重庆医科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林敏提出“平静有力的协助者”理念,结合青春期大脑发育特点,建议家长将情绪冲突转化为教育契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医生张琪则从临床案例出发,揭示青少年行为背后的“被爱焦虑”。

研讨会同期,学校开展了“自然心力量:与万物共生长”学生主题心理活动。活动依托积极心理学与自然疗法,通过“希望种植田”“芳香情绪瓶”“自然艺动园”“三行拾光集”“登陆兴趣岛”六种形式,自然互动唤醒学生内在积极能量。(袁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